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西归绝句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诗人原序:“得(李)复言,(白)乐天书。”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武关,今陕西省商县东。
(1)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回答。(5分)
(2)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表达了作者奉召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人被贬离京五年,今日奉召回京,感叹之余,满怀欣喜。途中收到朋友的来信,又是一喜。)
(2)展现了一幅洋溢着作者欢快心情的清新美好画面:诗人满怀喜悦,临水展读友人书信,正值岸上满山桃花盛开,嫣红灿烂,此情此景,生动明快,别具情趣。
作用:以欢快之境写喜悦之情,寓情于景。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
A:第一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一个“哀”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第二联上句写山景,可见意象之宏阔;下句写江景,则显境界之旷远。 C: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第四联归结到时世艰难是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抒发愁苦悲伤之心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赠 少 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21.“月照高楼”与 “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3分)
22.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21.(共3分)“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1分),“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1分),“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1分)。
22.(共4分)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1分),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1分)。“别”字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1分)。“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1分)。(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但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这两联的景物描写简要分析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答: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4分)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8、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3分)
9.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 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4、起句中的“飞”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两句说说“飞”字好在何处。(4分)
答:
15、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4分)
答:
14、“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2分)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2分)
15、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以动衬动”,但答“反衬”不给分)的表现手法。如果没有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解释了这种手法是如何具体运用的,也可)(2分)“卧看”两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漫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野步 野步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⑴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
⑵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悠然漫步、陶醉于春天美景的郊游者(隐逸者)形象。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秋寒)中感叹韶华已逝(老之将至)的老者形象。(2分)
⑵拟人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写出纷飞的蝴蝶“烂醉”春风、沉醉花丛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 “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头发,写出了诗人对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共4分,拟人1分,每首诗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21.请简要赏析诗中首联“动”和“窥”两个字的好处。(3分)
2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结合景物描写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20. (他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
21.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
2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窥”字赏析任答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