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省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6年)秋后作者游池州时。

(1)本诗的尾联描绘什么时候的怎样的情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第五、六句除了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1)答:诗的尾联描绘了傍晚时(1分)猩猩悲鸣带给人的凄凉清寂(1分)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 “身世漂泊的悲苦” (或“寂寞抑郁”)的情怀(1分)。(意思对即可)

(2)答:还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1分)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1分)(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4、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何种感慨?(2分)

15、从诗歌炼字的角度,简析“笑”字的妙处。(2分)

14.对比手法(1分);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或答抒发了诗人寻人不遇的惆怅失落之情) (1分)

“15.笑”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 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在春风中绽放,宛如少女含笑一样,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桃花笑春风,更能表达物是人非的感叹。(1分)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这首诗的“诗眼”在颈联,是哪两个字?(2分)

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3)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3分)

答:

(1)有情(2分)  (2)拟人(1分),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形象生动的写出风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的情态。(2分)(3)作者以风喻人,托物言志,(1分)赞美了那些不遗余力,慷慨惠施,高尚而有情有意的人。(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西归绝句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诗人原序:“得(李)复言,(白)乐天书。”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武关,今陕西省商县东。

(1)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回答。(5分)

(2)诗的最后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表达了作者奉召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人被贬离京五年,今日奉召回京,感叹之余,满怀欣喜。途中收到朋友的来信,又是一喜。)

(2)展现了一幅洋溢着作者欢快心情的清新美好画面:诗人满怀喜悦,临水展读友人书信,正值岸上满山桃花盛开,嫣红灿烂,此情此景,生动明快,别具情趣。

作用:以欢快之境写喜悦之情,寓情于景。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

A:第一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一个“哀”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第二联上句写山景,可见意象之宏阔;下句写江景,则显境界之旷远。 C: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第四联归结到时世艰难是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抒发愁苦悲伤之心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赠 少 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21.“月照高楼”与 “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3分)

22.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21.(共3分)“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1分),“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1分),“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1分)。

22.(共4分)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1分),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1分)。“别”字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1分)。“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1分)。(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但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这两联的景物描写简要分析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答: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4分)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8、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3分)

9.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 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4、起句中的“飞”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两句说说“飞”字好在何处。(4分)

答:

15、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4分)

答:

14、“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2分)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2分)

15、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以动衬动”,但答“反衬”不给分)的表现手法。如果没有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解释了这种手法是如何具体运用的,也可)(2分)“卧看”两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漫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