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⑴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⑵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⑴“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仅答“统领全诗”亦可)(2分)

⑵①皇上于是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并多次称赞他的主张。

(“美”“数”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

②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危险偏远的地方。

(“非常”“险远”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

[8ebc174ef420377e.jpg]

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1)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4分。其中内容与情感各1分。两点4分。]

(2)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3分。特点1分,简析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诗主要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

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8.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9.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答:

8.提出两位古人,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暗喻着王蒙的绘画造诣可以与他们比美,同时也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分不开。

9.倪瓒抓住王蒙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作为最有影响的画家,其评价具有权威性,着意于“笔力”应该是元代文人画的共同风尚,这也正是我们欣赏的趣味所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

[9f84d8ca2851c79b.jpg][602af6547909a588.jpg]【考点】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诗人在诗中一方面表现了观赏雨后桃花的欣喜之情,另一方面也遇到一种困境,就是水漫断桥,无法通行,心中不免有焦急之情,忽见船出柳阴,焦急顿解之时,大增欢悦之情。把这个事件、这种情形推广到生活和人生中就会得到哲理性的启示,即: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方法点拨】这是常见的考查点和设问方式。解题的关键点是把诗歌中的具体事件、情形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归纳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2分)。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藕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 分)。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身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省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6年)秋后作者游池州时。

(1)本诗的尾联描绘什么时候的怎样的情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第五、六句除了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1)答:诗的尾联描绘了傍晚时(1分)猩猩悲鸣带给人的凄凉清寂(1分)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 “身世漂泊的悲苦” (或“寂寞抑郁”)的情怀(1分)。(意思对即可)

(2)答:还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1分)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1分)(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4、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何种感慨?(2分)

15、从诗歌炼字的角度,简析“笑”字的妙处。(2分)

14.对比手法(1分);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或答抒发了诗人寻人不遇的惆怅失落之情) (1分)

“15.笑”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 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在春风中绽放,宛如少女含笑一样,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感。桃花笑春风,更能表达物是人非的感叹。(1分)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这首诗的“诗眼”在颈联,是哪两个字?(2分)

答: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3)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3分)

答:

(1)有情(2分)  (2)拟人(1分),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形象生动的写出风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的情态。(2分)(3)作者以风喻人,托物言志,(1分)赞美了那些不遗余力,慷慨惠施,高尚而有情有意的人。(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