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
(1)、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3分)
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5分)
答:
1)秋季(1分)。高风(1分),黄叶(1分)等意象。
(2)、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1分)作者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悲伤凝止般不动,可这悲伤映射作者内心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作者归家的愁思。(2分)直抒胸臆后,作者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炼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句句写景,作者寓感时伤春之情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一二句写春雨过后乍晴,水漫池塘,本是陆地上的青草此时已弥漫在池墉里,呈现出雨后清新美好的景象,暗含作者对美好春色的留恋之情。后两句写经过雨打风吹之后,繁花落尽,天晴之后,引来蝶舞花枝间。表达了对春光逝去的依恋与伤感。(如白描、多运用色彩的词等角度也可。)
【试题分析】本题角度比较宽泛,既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从修辞手法落笔,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思考。考生应在平时复习中多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术语,规范答题的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 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 分)
答:
( 2 )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4 分)
答:
(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2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1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 (1分),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3分)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__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13~14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形容风声。眄:斜着眼睛看。
13.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13.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修辞手法1分)
拟人手法: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也即诗题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也即诗人。(2分)对比手法: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1分)
14.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2分)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1分)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⑴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⑵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⑴“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仅答“统领全诗”亦可)(2分)
⑵①皇上于是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并多次称赞他的主张。
(“美”“数”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
②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危险偏远的地方。
(“非常”“险远”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
[8ebc174ef420377e.jpg]
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觱篥(bì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1)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2)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3分)
(1)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4分。其中内容与情感各1分。两点4分。]
(2)示例一:动静结合。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塞外明月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一视一听,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3分。特点1分,简析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诗主要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屋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