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答: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答:

(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2.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3.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22.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23.⑴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⑵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①,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高山⑤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8.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答:

9.结合对最后一联的理解,谈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8.“弃”刻画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逸的形象,“卧”活画出孟浩然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情致。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9.尾联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又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孟夫广进行反衬,表达了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的赤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蘋,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1分)。“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1分)。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1分)。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蘋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4分,一联一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多景楼

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本诗。

②钟呗:梵音的歌咏。

(1)第二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析第四联“冥鸿”的意义,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二联中最精练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浮”和“入”。 (2分)

上句写水光,用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下句写山色,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两个动词使得水光、山色构成的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化静为动,赋予动感。(2分)

2、第四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分)抒发了诗人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的思想情怀,(1分)体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兴二首(其二)

彭秋宇

西风卷地送凄凉,目断归帆落日黄。雁过江天云漠漠,龙游沧海水茫茫。

故人入梦三更月,近事惊心两鬓霜。试把浊醪浇磊磈,尊中犹带芷兰香。

【注释】彭秋宇,南宋末人,生平事迹不详。此诗大概于南宋灭亡时作于东海边上。①归帆,诗人有朋友随小朝廷转战闽粤。②龙,喻君主,时宋帝流亡海上。③醪,酒。④磊瑰,即块磊,喻心中不平之气。⑤芷兰,芳草,语出《离骚》,以芳草喻忠贤。

(1)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前两联进行赏析。(3分)

答:

(2)此诗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彭秋宇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①前四句写秋景,句句写景,又句句言情,情景交融(因秋托兴、触景伤情),意境悲凉深宏。

诗人登临高处,眺望大海,秋风瑟瑟,落日沉沉,乌云漠漠,水天茫茫,景色凄凉秋天的肃杀凄凉,心情的悲怆苦痛,和诗人牵系国家的衰败残破交织在一起,为后两联奠定了深沉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一处1分)

(2)①风格特征:沉郁悲壮(悲怆)。(1分)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国运的担忧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二之情的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朋友的思念、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壮的风格。(2分)

解答风格鉴赏题: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原题《思归》,为作者漫游蜀中时作。

(1)、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3分)

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5分)

答:

1)秋季(1分)。高风(1分),黄叶(1分)等意象。

(2)、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1分)作者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悲伤凝止般不动,可这悲伤映射作者内心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作者归家的愁思。(2分)直抒胸臆后,作者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炼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句句写景,作者寓感时伤春之情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一二句写春雨过后乍晴,水漫池塘,本是陆地上的青草此时已弥漫在池墉里,呈现出雨后清新美好的景象,暗含作者对美好春色的留恋之情。后两句写经过雨打风吹之后,繁花落尽,天晴之后,引来蝶舞花枝间。表达了对春光逝去的依恋与伤感。(如白描、多运用色彩的词等角度也可。)

【试题分析】本题角度比较宽泛,既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从修辞手法落笔,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思考。考生应在平时复习中多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术语,规范答题的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 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 分)

答:

( 2 )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4 分)

答:

(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冬夜行舟图。(2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1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 (1分),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