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流莺:飞行不定的黄莺。 ③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1)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冷”字既写出了“禁火空斋”而带来的环境的萧索清冷,2分;又和下文的“独坐”“想诸弟”相照应,表现出作者因离家在外和思念故乡亲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2分。  (2)第三句直接表达“想诸弟”的思乡之情,1分;结尾一句从本句看情寓景中,从全诗看以景结情,2分;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更使人感到情深意远,1分。  注:学生如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也算正确。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野 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琴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丈君当垆卖酒之处,此代指成都。

王国维曾将诗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认为“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

之色彩”。这首诗的哪些诗句属“无我之境”,哪些属“有我之境”?试作具体分

析。

有我之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我之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四句是“无我之境”,诗人心境宁静淡泊,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之中,达

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后四句转入“有我之境”,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

哀伤的感__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点各占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1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数 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 望

翁 卷

一天秋色冷睛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无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4分)

(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振奋,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 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感情的相同之处: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藐、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每点2分,共4分)

    (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得4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再经胡城县①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北。②朱绂(fú):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具体说明。(6分)

9.你认为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8.本诗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怨愤、谴责及对百姓的深切同情。(3分)百姓无不满含冤屈,县境之内民不聊生,一年之后县令却得到升迁,加官晋爵。两次经过胡城县的所见所闻,使诗人对涂炭生灵的县令、让县令得到升迁的在位者充满怨愤,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产生深切的同情。(3分)(意思对即可)

    9.对比手法。(2分)描述了胡城县官吏与百姓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百姓流血,官员升迁,对比鲜明,突出了百姓生活的艰辛悲惨和贪官酷吏的残忍以及官场的污浊。(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指出手法,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给读者打开了驰骋想象的天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又都是读者迫切需要知道的,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那读者迫切需要知道、但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读者的心怎能不为之震动?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答: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答:

(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

(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2.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3.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22.⑴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⑵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⑶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23.⑴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⑵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①,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高山⑤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8.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答:

9.结合对最后一联的理解,谈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8.“弃”刻画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逸的形象,“卧”活画出孟浩然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情致。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9.尾联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又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孟夫广进行反衬,表达了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的赤诚。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空碧,即“碧空”。②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③蘋,大的浮萍。④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1分)。“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1分)。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1分)。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蘋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4分,一联一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多景楼

曾 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本诗。

②钟呗:梵音的歌咏。

(1)第二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它们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析第四联“冥鸿”的意义,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二联中最精练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浮”和“入”。 (2分)

上句写水光,用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下句写山色,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两个动词使得水光、山色构成的静态画面变得鲜活起来,化静为动,赋予动感。(2分)

2、第四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分)抒发了诗人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的思想情怀,(1分)体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