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解析】“氛围”“心绪”各2分。
(2)【答案】①“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茶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
9.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
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 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
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6797d056cd86ce1.jpg]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请分析第二句中两个“自”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云舒展自如,泉水从容自得;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了云水的自由自在;这里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逍遥闲适的感情。(答题建模:从字面意思分析;结合诗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感情分析。简称“词义-句意-文意”)(4分)
(2)问清清的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表达了诗人钟情闲适恬淡(或清静闲雅),不愿看到社会波浪烦扰的思想情感(或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答题建模:一是解释句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突出全诗感情。)(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8.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2分)
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2分)
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 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2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9. 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2分)
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绾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
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__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兴二首(其二)
彭秋宇
西风卷地送凄凉,目断归帆①落日黄。雁过江天云漠漠,龙②游沧海水茫茫。
故人入梦三更月,近事惊心两鬓霜。试把浊醪③浇磊磈④,尊中犹带芷兰⑤香。
【注释】彭秋宇,南宋末人,生平事迹不详。此诗大概于南宋灭亡时作于东海边上。①归帆,诗人有朋友随小朝廷转战闽粤。②龙,喻君主,时宋帝流亡海上。③醪,酒。④磊瑰,即块磊,喻心中不平之气。⑤芷兰,芳草,语出《离骚》,以芳草喻忠贤。
(1)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前两联进行赏析。(3分)
答:
(2)此诗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彭秋宇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前四句写秋景,句句写景,又句句言情,情景交融(因秋托兴、触景伤情),意境悲凉深宏。
②诗人登临高处,眺望大海,秋风瑟瑟,落日沉沉,乌云漠漠,水天茫茫,景色凄凉。秋天的肃杀凄凉,心情的悲怆苦痛,和诗人牵系国家的衰败残破交织在一起,为后两联奠定了深沉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一处1分)
(2)①风格特征:沉郁悲壮(悲怆)。(1分)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国运的担忧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二之情的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朋友的思念、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壮的风格。(2分)
解答风格鉴赏题: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将,指敌人的将领。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独”字尽显英雄本色,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5a0f83bfadbb3a.jpg]
(2)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百战沙场(1分),在身陷重围之际(1分),突营闯阵,擒贼先擒王,一举射杀了敌人的首领(1分),趁机杀出一条血路,独自带着他的__(1分),杀出重围、夺路而归、虽败尤荣的英雄形象(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观祈雨
(唐)李约①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注】①李约,字存博,汧公李勉之子,自称萧斋。官至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②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B.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分)(1)C(均体现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义愤,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本诗运用对比手法。(1分)前两句写旱情严重,百姓心急火燎,吹奏箫管,表演歌舞祈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几处豪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却担心阴雨使乐器受潮,坏了兴致。(1分)百姓的殷忧不幸与豪门的荒戏闲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的义愤,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1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朝闻游子唱离歌: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离歌,离别之歌。
B.云山况是客中过: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关城树色催寒近:运用拟人,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
D.御苑砧声向晚多: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② 请写出首联、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4分)
答: 


③ 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4分)
答: 


①A
②“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③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