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回答问题。(6分)
苦雨后感怀
明:谢 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
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
答案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④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 (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
来。 (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9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
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
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8.“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
【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4分)
答:
(1)(4分)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4分)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比喻,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象声词、叠音词),“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2分)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2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问大雁是虚,牵挂故乡是实(2分)。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2分)
(附)诗歌鉴赏
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公元884年(会昌四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外放黄州刺史,此时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风景描写中,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活脱而不板滞。“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风不可见,借蕉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从构思方面说,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吟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观祈雨
( 唐)李约①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注】①李约,字存博,汧公李勉之子,自称萧斋。官至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②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
(1)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B.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D.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均体现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义愤,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2)本诗运用对比手法。(1分)前两句写旱情严重,百姓心急火燎,吹奏箫管,表演歌舞祈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几处豪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却担心阴雨使乐器受潮,坏了兴致。(1分)百姓的殷忧不幸与豪门的荒戏闲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豪门贵族的义愤,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 晚 书 怀
高士谈①
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②。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注:①高士谈:宋宣和末期任忻州(今山西忻县)户曹参军,出使金国,被留,官至翰林直学士。后因参与宇文虚中密谋南归而被拘,遭杀害。②断槎:槎,木筏。张华《博物志》记载,海边每年八月都有槎如期而来,于是备好食、用之物,乘槎到天河(即银河)之上。因为槎断,自然无法归来。
(1)诗歌颈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做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36abd9663285a4.jpg]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午夜削梨②
洛夫①
冷而且渴
我静静地望着
午夜的茶几上
一只韩国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梨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战栗着
拇指与食指轻轻捻起
一小片梨肉
白色无罪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满地都是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注:①洛夫:台湾著名诗人。②此诗写于1976年诗人访问韩国期间。
1.《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评价洛夫的诗“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请以第二诗节为例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这首诗是“披着现代的外衣,唱着古典的调子”。请以“梨”这个意象为例简要分析本诗要表达的意蕴。(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梨、梨皮、井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构成了这首诗的意象世界。诗人将梨皮喻人肤,这时梨已经人格化了。梨的胸中藏着的这口井又是一个暗喻,将梨的心喻人的心,这就与第一句照应了。井的“深”透出一股凉意,与“冷而且渴”中写身之冷的“冷”呼应,是写心之冷。这种亦真亦幻所营造的新奇感,便是“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
2.“梨”字本有谐音“离”之意,诗人还要把它“一刀剖开”,削得满地的“黄铜色的皮肤”,再联系到诗人身处的韩国与朝鲜骨肉分离,由此诗人联想到祖国大陆和台湾同样隔断了,国家不能统一,这便表达了传统诗歌经常表现的情结:拳拳的忧国忧民之心,悠悠的乡愁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21.本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请以颔联为例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评价这首诗“哀而不怨”,即悲哀而不怨恨,情感有所节制。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
2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解析】“氛围”“心绪”各2分。
(2)【答案】①“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