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江宿

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注】①寂历:寂寞、冷清。

21.前两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分别是哪一个?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诗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稀”与“微”。“稀”字写出了江上渔火的稀少与微弱,“微”字写出了残月下树林的朦胧;营造了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

(赋分:写出两字得1分,具体分析2分。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2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静景,通过江水、渔火、残月、岸林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清幽、朦胧之景;后两句是动景,“水鸟惊犹宿”是静中有动,“流萤湿不飞”是动中有静。整首诗歌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并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夜的静幽与清寒。

(赋分:手法1分。写出前两句与后两句是静景与动景各得1分,整体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完成18-19题。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并分析其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鉴赏三四句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这两句中表达的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之情时时而生。

19、这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我们能想像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9、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怆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还是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义深蕴。

10、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诗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C.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D.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b2ce3db46cd3550c.gif]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1分),“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1分),“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1分),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2分)。

(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1分),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2分),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诗人长期隐居于襄阳,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吴越期间。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答案:

该诗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2分)

      作者先借景抒情,以凄清的秋景表现内心惆怅,再写自己客居楚地,想到亲人不觉落泪,而要归去却水天茫茫,找不到归路。(3分)

9.(6分)答案:

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联想想象)。(2分)上联写诗人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联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遥望着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2分)作者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自己一方与亲人一方彼此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表达诗人的思归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及作用3分)

9.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律诗,回答问题。(6分)

苦雨后感怀

明:谢 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

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

答案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④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  (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

来。  (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9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

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

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8.“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

【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