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答: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1分)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
夔州歌十首(其九)
杜甫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8.杜甫的这首诗气象宏大,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评论者认为,若将首句的“不可忘”改为“系人思”会更好,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中,参天的松柏和如火的云日等意象,庄严壮丽,气魄宏大,衬托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3分,意象2分,把“干戈”作为意象不给分,衬托手法1分。) 诗人为武侯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所激励,抛却个人烦恼,(1分)关注战乱动荡时代国家民生的苦难,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1分)(意思答对即可。)
9.(1)“不可忘”更好。
①“不可忘”语义直白明朗,直抒情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情感方面)
②“不可忘”三个字都是仄声,铿锵有力,语势强烈。(语音特点方面)
③“思”过于缠绵,而“忘”则掷地有声,表达了对武侯的敬仰之情。(炼字方面)。
(每点3分,答出两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2)“系人思”更好。
①“系人思”在意义上与“不可忘”相同,但在情感上更加深切、细腻。(3分,表达情感方面)
②“系”字有缠绕难解之意,更真切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3分,炼字方面)
(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释】
①“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②“采薇”,用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1)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 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2)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①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②,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诗的前四句作者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3分)
(2)杜甫的诗在思想情感上有“沉郁”的风格,结合本诗进行简要的分析。(5分)
(1)答:井梧,蜡炬,角声,月色。(1分)用所观之景、所听之声,来表现环境的寒凉,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2分)
(2)答:本诗抒发的是伤时感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2分)前四句写诗人独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烛影跳动,其形渐残,角声彻夜,曲调悲凉,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以景寓情,衬托心中的孤凄。后四句写诗人在战乱之中,音书断绝,飘零辗转,苦捱十年,暂寻“一枝之安”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字字透着哀怨,感情深沉悲慨。(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愚溪北池在永州愚溪钴鉧潭北。
8.宋人吴可认为“风惊夜来雨”中“‘惊’字甚奇”,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偶此成宾主”一句的理解。(6分)
“惊”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高树宿雨,经晓风一吹,仿佛受惊而洒落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愉悦。情趣盎然,堪称奇妙。
雨后北池如好客主人,向清晨独步造访的诗人捧出清新明丽之景,使他获得心灵的慰藉。诗人的清闲与北池的清境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偶”字还表明诗人被贬后少有如此闲适,从而抒发了难得的暂忘烦忧、纵情自然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答: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1分)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1分)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答对两点给4 分,答对3点给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一(2)题
(甲)寒食 (乙)寒食
(唐)孟云卿 (唐)韩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节令,清明前一二日。按时俗寒食三日不得举火,但王侯贵族之家有皇帝赐来的蜡烛:“清明日取榆树之火以赐近臣。”日暮汉宫句为以汉喻唐。
(1)在两首诗的第三句各抓一个关键字分析其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答:孟诗中“贫”字揭示了上句 “悲”和下句“不独明朝为子推”的缘故。含蓄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韩诗以一“传”字状出动态,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含而不露地讽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找准2字各1分,分析1分)
(2)(5分)答: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浓浓春意。(1分)孟诗以一个“悲”字写出了异乡人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2分)。韩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4分)
答:①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革度衬决明)。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②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1分)
(2)(4分)答: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分)②“凉风萧萧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1分)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元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衽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村 晚 茅塘马上
雷震 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答案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9.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