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9、(1)“万点空濛隔钓船”一句中“隔”字精当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2分),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象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3分)(大意对即可)

(2)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也可以)。(2分)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咸阳烟水空蒙的雨景,后两句“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虚写洞庭湖气蒸波撼的春色,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有力突出了山水清清旷迷离之美。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本诗在艺术上的特色。(4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②仍:又。

9、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10、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分)

9.(5分)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2分)

诣红楼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8.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倚”,“倚偎之意”,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与红楼相依相偎,(2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流露出诗人对秋日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2分)

9.细节:觅户钩(2分)

妙处: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为主,寻找开门的工具,看似唐突无理,实则无理而妙,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2分)以及诗人对这里的熟悉、和主人相知之深。(2分)

宿 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1)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2)怜俜:飘零之意。

8.诗中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经历?请结合全诗描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战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2)人生路途艰难,忍受困苦;

(3)经过十年漂泊,总算勉强有了一处栖息之地。每点2分,共6分

9. 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又从户内到户外的角声和月色,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动衬静。(3分)借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表达人生的孤苦悲凉。(2分)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8.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9.(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9、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3分)

9.(6分)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2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用 “丽”字,表现了春天阳光普照,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9.(2分)第三句动态的衔泥飞燕和第四句勾勒静态的睡觉鸳鸯景物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飞燕、,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和热爱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