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4分)
噫戏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⑴诗的开篇连用两个叹句,其用意是什么?(2分)
⑵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极写山势高危,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分析。(2分)
⑴作用是:统摄全诗,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旨,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分)
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极写山势高危,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分)(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即可)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8.古人作诗讲究形神兼备,说说前两句怎样表现芭蕉的形和神?(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会、暗”两字,谈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绿蜡为喻来写芭蕉的色泽;“怯”字,以拟人表现芭蕉将展未展的娇羞之态。
9“会”,将要之意,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期盼。“暗”,照应前文的“藏”字,歌颂了春天润物无声的力量。
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8.“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第三联用动静结合手法,描绘洞庭湖阔大,明月初升,青山苍茫,滔滔江流喧闹不休,构成了一幅壮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3分)
(2)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直言被黜内心的不平。(2分)(意思接近即可)
9(1)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
(2)表达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缅怀,以及秉持正道之心。(2分)
(3)抒发了客居他地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______、树阴、_____、______四种景物,并用______、爱、_____、_____四个动词,把四中景物刻画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5分)
(2)“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__________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细流、小荷、蜻蜓;惜、露、立;小池风物 (2)小荷含苞欲放
(3)拟人,惜和爱充分写出小池初夏的美丽。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8. 《戏问花门酒家翁》勾画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请做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你能另举几句具有这样特点的诗句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画面: 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自己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驻足沽酒的场景。
心情:作者小驻片刻,借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表现了他欣赏、享受这动人的春光与美好的人情之美的愉悦与欢欣。
9、①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明白如话;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④课外举例: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等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8.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
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
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6分)
9.示例: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
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5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8.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侧面烘托。(2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分)
9.“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4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9、(1)“万点空濛隔钓船”一句中“隔”字精当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2分),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象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3分)(大意对即可)
(2)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也可以)。(2分)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咸阳烟水空蒙的雨景,后两句“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虚写洞庭湖气蒸波撼的春色,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有力突出了山水清清旷迷离之美。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本诗在艺术上的特色。(4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8.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9.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
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②仍:又。
9、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10、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