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3.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

13. 诗眼是“孤”字。首先大雁因“孤”而“飞鸣”“念群”,颔联“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 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所以说“孤”是诗眼。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选出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赠柳

李商隐

章台①从掩映,郢②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③扑酒旗。

[注] ①章台: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 章台柳”。②郢:战国时楚国建都于郢,即今湖北江陵。③青楼:古代歌舞宴饮之地。

23.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留;柳。

24.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25.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①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21.诗的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灭灯”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灯前”“灯残”“灭灯”,写出了一个过程:由“ 读诗”,到“ 诗尽”,直到“ 暗坐”,表达的情谊是真挚的,而环境是阴森的,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一面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一面是内心的阴郁与苍凉。

22.诗的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图画,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愤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一方面,“ 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是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孤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0.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20、诗眼是“孤”字。首先大雁因“孤”而“飞鸣”“念群”,颔联“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 孤”,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所以说“孤”是诗眼。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8.在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本诗中“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__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19.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⑴“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空”字含义丰富,请加以分析。(2分)

⑵诗中写昭君的“怨恨”,昭君怨恨什么?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其用意是什么?(2分)

⑴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分)

⑵“帝始不见遇”的怨恨,更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怨思。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杜甫的怀才不遇、漂泊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与昭君相似,写昭君的怨恨也是写自己的怨恨。(2分)

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4分)

噫戏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⑴诗的开篇连用两个叹句,其用意是什么?(2分)

⑵诗人借助艺术想象,运用夸张、衬托手法,极写山势高危,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分析。(2分)

⑴作用是:统摄全诗,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旨,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分)

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极写山势高危,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分)(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即可)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8.古人作诗讲究形神兼备,说说前两句怎样表现芭蕉的形和神?(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会、暗”两字,谈谈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绿蜡为喻来写芭蕉的色泽;“怯”字,以拟人表现芭蕉将展未展的娇羞之态。 

 9“会”,将要之意,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美好期盼。“暗”,照应前文的“藏”字,歌颂了春天润物无声的力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