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4分)
答: 。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16.(1)“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2)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前句寄托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了当代的不重人才;后句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结合下列诗句,谈谈你对“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的理解。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把抽象的感情愁绪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化,感染力强。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这首词,解答1—4题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 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1稼轩。2、B。3、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送庭树,孤客最先闻。
汾上惊秋
苏頲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28、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秋风引》一诗:“ 不曰‘ 不堪闻’,而曰‘ 最先闻’,语意便深厚。”但有人认为《汾上惊秋》一诗就必须说“ 不可闻”。两个结句,内容相似,哪一个结句更为巧妙?请结合诗歌加以简评。
答案示例:(1)“最先闻”更为巧妙。“最先闻”采用曲笔,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应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唯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含蓄地写出了羁旅在外之人对时序、对物候的特殊敏感,暗示出诗人的羁旅之情、思归之心。(2)“不可闻”更为巧妙。“不可闻”采用直笔,直表情意,直接点明思乡之情之重,且与前三句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洽。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1)要注意“驱烟”、“ 卷雾”、“ 起松声”等解题信息。(2)本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要注意“风”中寄寓的情感。答案:(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读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元九即元稹,这是诗人被赶出京城长安,东去九江途中思念
比自己早五个月被贬的朋友元稹所作。
有人说这首诗的基调是“凄苦”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
同意。诗歌字面上“读君诗”,而主题则是“忆斯人”,后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所以其基调是凄苦的。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听吹笛 从军北征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两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高诗描写了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
(2)高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2分);李诗中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1)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2)“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示:可将两诗中的“望”加以对照,从“望”字的位置、作用,“望”什么,为何“望”,怎样“望”等内容去考虑,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提示:两诗都有“青山”,它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可以先明确这个意象的基本内涵,然后想想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这个意象,结合全诗内容来看这个意象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