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6.①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 的形象。第二联中用 和

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7.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6.贫困孤苦“犹”“尚”

7. (参考)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赏析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不容真”,“真”指 。

2.此诗描写了一个 形象。

1. (参考)内容:救物济世;真: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2分);其“诗骨”是__________(2分)。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每空2分)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 。(2分)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3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

答: 。(3分)

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2分

    ②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③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3分

(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2点得三分)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5分)

答:

(1)(3分)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1分),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1分)。“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1分)。(语意相近即可;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若没有明确回答“好”或“不好”,扣1分)

(2)(5分)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2分。形象特点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语意相近即可)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 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 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3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三方面进行分析,各给1分;语意相近即可)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古离别

刘长卿 韦庄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8、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

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

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

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本题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

9.

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⑴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⑵本诗四句中,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句?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答:

①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分)

②答案示例:第一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第二句,“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写出了其孤独、寂寞的形象。

第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

第四句,以拟人的手法抒发孤独、悲愁之情;“独向斜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4分)(明确回答,能合理说明即可)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③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④,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流:流逝 ④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

(1)(3分)第三联两句中用得十分传神的字是“拳”和“退”。(两个字都对给1分;找别的字不给分,只找对1个也不给分)“拳”字细致形象地描写出了鹭鸟在静谧的沙滩上休憩的情景,“退”字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分析2分,对“拳”和“退”的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果找的字不是“拳”和“退”,而是别的字,如找 “明”、“阔”,但分析有些道理,可酌情给1分。)

(2)(5分)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1分)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抒发自己怀古伤今的感慨,含蓄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1分)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

(答出向往隐逸生活,给1分;分析2分。对第一层的分析必须联系“波流万世功”,指出怀古伤今意,否则不分得分。对后四句的分析,必须扣住宿鹭、飞鸿、渔竿客等意向,阐明归隐意。意思对即可。)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4分)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1分)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

(2)(3分)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首联写景有什特点?请结合“转”“日”进行分析。(3分)

答: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

(1)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4分)

(2)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2分)

(3)东晋(或晋代) 陶渊明  《桃花源记》(或《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分)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歌鉴赏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__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