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8.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9.试从色彩、动静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答:

8.(参考)用映衬的手法描写了戍边将士顶风冒严寒雪里行军的壮阔场面,表达一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

9. (参考)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6.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答:

7.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答:

6. (参考)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7. (参考)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欣赏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 (参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3. (参考)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6.①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 的形象。第二联中用 和

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7.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6.贫困孤苦“犹”“尚”

7. (参考)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赏析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不容真”,“真”指 。

2.此诗描写了一个 形象。

1. (参考)内容:救物济世;真: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⑴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2分);其“诗骨”是__________(2分)。

⑵联系全诗,说说诗中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诗意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每空2分)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 。(2分)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3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

答: 。(3分)

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2分

    ②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③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3分

(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2点得三分)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5分)

答:

(1)(3分)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1分),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1分)。“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1分)。(语意相近即可;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若没有明确回答“好”或“不好”,扣1分)

(2)(5分)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2分。形象特点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 语意相近即可)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 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 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3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三方面进行分析,各给1分;语意相近即可)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古离别

刘长卿 韦庄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8、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

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

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

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本题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

9.

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

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⑴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⑵本诗四句中,你最喜欢其中哪一句?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4分)

答:

①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分)

②答案示例:第一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第二句,“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写出了其孤独、寂寞的形象。

第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

第四句,以拟人的手法抒发孤独、悲愁之情;“独向斜阳”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4分)(明确回答,能合理说明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