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飐__荷,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题元十八 ① 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 ② ,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4分)
12.(1)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1分,景物没加修饰语不扣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1分)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④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
(2) 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2 分)②“影落”, 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1 分)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1 分)
春寒①
[宋]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l)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4分)
[3784de3db45269d6.jpg]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6.(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出“匀”“弄”1分,答出“丛丛”与“叶叶”1分,不分析不给分)
(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1分)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1分)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2分)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会昌六年、李商隐陷于牛党之争后闲居永乐期间。
( l )请简析领联中“送”字的精妙之处。(3 分)
( 2 )全诗意蕴深厚,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3 分)
[4384c473a9de3526.jpg]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⑴ 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答:
⑵ 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
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⑵ 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①。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1.(1)典礼制度,是国家大事,而谬误得如此,哪能没有责任?(反问句式1分,“是”、“责”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近来大臣们多喜欢互相攻击告发,并非国家的好现象,应该提拔任用敦厚的人,以便改变这种浅薄的风气。(“告讦”、“美”、“薄俗”各1分,句意通顺2分)
早 兴
自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睡。本诗是诗人到任杭州第二年时所作。
(1)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3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尾联中诗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诗歌尾联写诗人夜晚没有思想之梦撩人愁思,故而在睡醒后心境空明。这是因为诗人的身心已经完全陶醉在春天的气息里。语言淡雅,节奏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吴文英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①。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①大白,酒名。
(1)联系全词,说明首句中的“天涯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分)
答:
(2)词的下阕“霜花强弄春颜色”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3分)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这首诗呈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6分)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分)
答: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3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①
汪元量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②。
注】 ①南宋灭亡之后,诗人和宫女们作为俘虏被元军押解北上,此诗写于押解途中。②《哭襄阳》:元军大举攻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宋将吕文焕坚守六七年之久,但宰相贾似道坐视不救,致使襄阳失守。此曲为襄阳失守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一支哀歌。
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4分)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3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乌纱:泛指帽子。
该诗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结尾,联系全诗,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及表达效果。(3分)
答: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赏析。(8分)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1、《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1) (3分)孤独惆怅(1分),浪迹天涯的游子形象。(2分)
(2)(3分)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霜花强颜,表达虽有美景,却难抵心中孤寂的情怀;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霜花”和春色作对照,表达内心孤苦。(两种手法各1分,解说各1分)
2、《野步》
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3分)
3、《昭君怨》
(1)梅。(1分)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2分)
(2)用了对比手法。(1分)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2分)
本词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香得出奇。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4、《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
描绘了一幅惨淡荒寒、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2分)是通过(青)天、(荒)月和难田(战场)三个意象表现的。(2分)
5、《蟾宫曲·九日》
以哀景作结,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思乡”的主旨。(3分)
6、《玉楼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2分)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2分)
(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2分)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