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 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 (《论语·子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 (辛弃疾《书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答案】(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识记)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4分)

(1)(3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4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3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屡 出 张 謇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注:张謇(jiǎn),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为“谋振兴实业以救孱国”,四处奔走,备尝艰辛,这首诗就是“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之作。

⑴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的“犹”“已”两字有何作用?(4分)

⑵分析颈联“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的意境。(3分)

[969e62dd56a1e6d8.jpg]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

(1)请简述“人间”一词在诗中的表达作用。(3分)

(2)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4分)

【“人间”涵盖了诗人以往所有历经之地(1分),从而对比(1分)突出了大林寺桃花盛开时节的不同凡响之处(1分),表现了大林寺一带幽深、神秘、别有洞天的特点(1分)。本小题最多给3分。】

【诗人目睹大林寺桃花此时盛开的奇景,异常惊喜(2分。不说“惊喜”,而使用“喜悦”“欣喜”之类不见惊异之情的词语,没有提及“喜”的程度,此处给1分);因春日易逝而产生的失落伤感一扫而空,在说佛谈禅之地顿生超凡脱俗的感悟(2分。答成“在惆怅失意之中顿感新的生机和希望”或类似意思亦给2分)。】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灵州略西南的属县回乐县一带的烽火台。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胡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①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①碛(qì):沙石地,沙漠。
13.这两首诗在内容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写出具体内容,两点即可)

14.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谈谈它们各自的妙处。

(3分) ①征人思乡的主题思想相同。②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③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④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3分)《夜》诗写景句为“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二句,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上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出来,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从》诗写景句为“天山雪后胡风寒”,将天山落雪与湖泊起风放在一句中表达,层层相接,加强了“寒”的意味,强化了行军的艰难困苦。这种高浓缩的景物描写不仅以有限的文字传达出尽可能多的意味,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文望月思乡的思想感情。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孟诗:

韦诗: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1分)

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①。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第三联: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西山寇盗,吐蕃。②第四联:后主,指蜀汉的刘禅;《梁甫吟》,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登岳阳楼》与《登楼》二诗,均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作,分别简析二者是如何由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

 (1)“日暮聊为梁甫吟”一句,表面上写日暮之时唱起诸葛亮常吟的歌,将自己的这首诗比作《梁甫吟》,暗指今日济世之材稀缺,流露出为时局深深担忧、希望国家起用贤才的心意(或:暗示自己愿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分忧、兼济天下却总是报国无门,流露出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2分。)

(2)《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作者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壮阔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登楼》一诗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却又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两首诗中的“所见”“所感”,各1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2分)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1分)(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

泊舟严滩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释】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首联—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

 (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见注解】1分,“漂泊无依”【一二句】和“孤独凄苦”【三四句】1分)

(2)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

(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2分,其中点明手法1分,分析1分。整体表述恰当1分。)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飐__荷,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