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2)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①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 诗的前两句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妙处。(4分)

(2)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1) ① “挂僧衣”的细节,一是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二是巧妙暗示了友人不在禅室里;“溪鸟飞”的细节,只听见溪水潺潺,溪上的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一点1分,共2分)  ②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反衬出山寺的环境的清静。(2分,意思对即可)  (2) ① 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② 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  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理解,并能自圆其说,也当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简要分析诗歌颔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氯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2分)

(2)用典(化用)。(1分)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这迟暮”诗句(1分),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春游湖

(宋)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

8、“蘸”字(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2分),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分)。

9、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1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2分)。

春游湖

  诗人:徐俯    朝代: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

①夹岸:两岸。

②蘸水:碰到了湖水。

③断桥:把桥面淹没了。

④度:与“渡”同意通用。

【译文】

  双飞的燕子什么时候飞回?岸边绽放的桃花紧贴着湖面。春江雨后水势高涨,把石桥都给淹没了,行人只好乘小舟摆渡到对岸的柳阴下。

【赏析】

  这样的小诗,风韵翩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首诗在当时就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诗人游湖,是早春天气。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燕子是一种候鸟。它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然而还没有写出“游”字,突破这个难关,得有巧妙的构思。诗句不能象记叙文那样直接表达,而是应该选出一个画面,用鲜明的形象,使读者理解到确实是春游湖边。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遇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破除千篇一律的手法,让千百年以来的读者,仿佛也尝受到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暮春(1分) 飞花(1分)    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思念故乡之情。(2分)

(2)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2分)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2分)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2分)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2分)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0、

吴松 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 (《论语·子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 (辛弃疾《书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答案】(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识记)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4分)

(1)(3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4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3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屡 出 张 謇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注:张謇(jiǎn),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为“谋振兴实业以救孱国”,四处奔走,备尝艰辛,这首诗就是“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之作。

⑴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的“犹”“已”两字有何作用?(4分)

⑵分析颈联“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的意境。(3分)

[969e62dd56a1e6d8.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