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①抗疏②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匡衡:字雅圭,汉朝人。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4分)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游 月 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⑴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⑵“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⑴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2分)
⑵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分)
(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 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②譀(hàn):呐喊。
(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4分)
(1)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4分)
(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4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①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为湖南、湖北境内。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4分)
(2)“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此联选取了“暮霭(湘烟)、岸苇(芦苇)、楚田(田野)”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气象雄浑,而又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描写了离雁顶风冒雪,孤飞于天地苍茫之间,孤苦伶仃的形象。这一形象象征着友人归乡旅途的寂寞艰辛,表达了作者的伤别之情(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担忧)。
度大庾岭①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22.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2分)
(1)鸿雁: (2)鹧鸪:
23.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22.(2分)
(1)(1分)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3.(4分)
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给2分,写出表达的情感给2分。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21.谁在“计程”?谁“今日到梁州”?(2分)
答:
22.据白居易的文章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与现在的首句“花时同醉破春愁”比较,你认为哪句好?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
21.(2分) 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元九(元缜、“故人”)
22.“醉”为下文“醉枝”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且“花”开时节与“醉”酒折枝相映(衬托)成趣;(2分)首句为三、四句“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4分)
答:
⑵颔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写小船归来,听得到草丛中的虫声,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③。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④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闲闲:从容貌。④迢递:远貌。
(1)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4分)
(2)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4分)
(1)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
(2)①“闭关”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2分)②“闭关”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闭关”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那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①天色已晚。"晚钟鸣上苑"
②下起细雨。"疏雨过春城"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题中"待"字)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