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4分)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分)(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1分))
(2)(4分)反衬(乐景衬哀情)(2分)前两句写春天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后两句所表现的愁情(1分),使愁情显得更加强烈(1分)。
早 花
[唐]杜甫
西京安稳未①?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②暗,谁忧容鬓催。
【注】①西京安稳未:公元763年10月,吐蕃攻陷西京长安,焚掠一空。代宗先期奔陕州,至12月方还都。②风尘:比喻战乱。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答:
(1)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杏梅怒放的图景(2分)。照应题目(1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
(2)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和关注,全诗以设问句开篇,先问“西京安稳未”,接着说“不见一人来”(2分);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对战乱的厌恶,尾联直说“直苦风尘暗”(2分)。(分析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在一起说,意思对即可。如只答心情没有分析,则只给2分)
舟中晓望①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③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②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1)请对颔联中的“争” “接”两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⑴请对颔联中的“争” “接”两字进行赏析。
“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①抗疏②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匡衡:字雅圭,汉朝人。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4分)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游 月 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⑴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⑵“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⑴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2分)
⑵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分)
(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 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②譀(hàn):呐喊。
(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4分)
(1)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4分)
(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4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①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为湖南、湖北境内。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境界?(4分)
(2)“去雁远冲云梦雪”一句描写的大雁形象是怎样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此联选取了“暮霭(湘烟)、岸苇(芦苇)、楚田(田野)”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气象雄浑,而又弥漫着凄冷压抑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2)描写了离雁顶风冒雪,孤飞于天地苍茫之间,孤苦伶仃的形象。这一形象象征着友人归乡旅途的寂寞艰辛,表达了作者的伤别之情(对友人归乡的不舍和担忧)。
度大庾岭①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22.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2分)
(1)鸿雁: (2)鹧鸪:
23.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22.(2分)
(1)(1分)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3.(4分)
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给2分,写出表达的情感给2分。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21.谁在“计程”?谁“今日到梁州”?(2分)
答:
22.据白居易的文章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与现在的首句“花时同醉破春愁”比较,你认为哪句好?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
21.(2分) 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元九(元缜、“故人”)
22.“醉”为下文“醉枝”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且“花”开时节与“醉”酒折枝相映(衬托)成趣;(2分)首句为三、四句“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