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燕

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1)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2)低亚:低垂。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9.请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8.【答案】“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语意相近即可)(5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炼字型的题目,首先要结合这个字,解说整个句子并说明句子所塑造的意境特点,最好能顺带说出思想情感,这也是表达效果之一。

9.【答案】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是、朝兴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回答时,要说明是通过哪些内容表达的,也就是所谓的有理有据,不能太简略。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释】张炎(1248—1319),宋末词人。寓居l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

8.“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这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8.“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道出了作者说不出的__之情,破家之痛,其情切切,其感深深。

9.本词最突出的手法就是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8.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写离别之景来寄寓自己的离别之情。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5分)

  9.“悲”是全篇之诗眼,请问:诗人之“悲”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8.借“衰草遍”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的气氛,衬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表达诗人内心凄冷沉重的感受。

  9.诗人之“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元十八 ① 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 ② ,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4分)

 (1)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1分,景物没加修饰语不扣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1分)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④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

(2) 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2 分)②“影落”, 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1 分)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1 分)

水仙子·寻梅

【元】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1)此曲题目为“寻梅”,但句句无“梅”,作者是如何表现“寻梅”的?(4分)

答:

(2)结合全曲,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

参考答案:

(1)此曲前三句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动作描写含蓄的描写寻梅的过程。(1分)“冬前冬后”写寻梅的时间之长,从初冬绵延到春初;(1分)“几村庄”写寻梅地域之广,“溪北溪南”写路途之遥,“两履霜”写行走艰难;(1分)“树头树底”写寻得细心,“孤山上”既写梅所在的地方,又暗点孤山隐士林逋。(1分)

(2)此曲前三句写寻梅的过程,表达作者寻梅的迫切与执着。(1分) “忽相逢”表现了作者惊喜的心情。(1分)但接着作者的情绪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由梦境回到现实,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1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情。(1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4分)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分)(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1分))

(2)(4分)反衬(乐景衬哀情)(2分)前两句写春天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后两句所表现的愁情(1分),使愁情显得更加强烈(1分)。

早 花

[唐]杜甫

西京安稳未①?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②暗,谁忧容鬓催。

【注】①西京安稳未:公元763年10月,吐蕃攻陷西京长安,焚掠一空。代宗先期奔陕州,至12月方还都。②风尘:比喻战乱。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答:

(1)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杏梅怒放的图景(2分)。照应题目(1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

(2)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不安和关注,全诗以设问句开篇,先问“西京安稳未”,接着说“不见一人来”(2分);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和对战乱的厌恶,尾联直说“直苦风尘暗”(2分)。(分析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在一起说,意思对即可。如只答心情没有分析,则只给2分)

舟中晓望①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③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②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1)请对颔联中的“争” “接”两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⑴请对颔联中的“争” “接”两字进行赏析。

“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匡衡:字雅圭,汉朝人。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4分)

(2)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4分)

(1)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

(2)答案一:用“静”字更佳。“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游 月 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⑴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⑵“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⑴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2分)

⑵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