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夔州歌十首(其九)
杜甫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8.杜甫的这首诗气象宏大,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9.有评论者认为,若将首句的“不可忘”改为“系人思”会更好,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8.这首诗中,参天的松柏和如火的云日等意象,庄严壮丽,气魄宏大,衬托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3分,意象2分,把“干戈”作为意象不给分,衬托手法1分。) 诗人为武侯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所激励,抛却个人烦恼,(1分)关注战乱动荡时代国家民生的苦难,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1分)(意思答对即可。)
9.(1)“不可忘”更好。
①“不可忘”语义直白明朗,直抒情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情感方面)
②“不可忘”三个字都是仄声,铿锵有力,语势强烈。(语音特点方面)
③“思”过于缠绵,而“忘”则掷地有声,表达了对武侯的敬仰之情。(炼字方面)。
(每点3分,答出两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2)“系人思”更好。
①“系人思”在意义上与“不可忘”相同,但在情感上更加深切、细腻。(3分,表达情感方面)
②“系”字有缠绕难解之意,更真切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3分,炼字方面)
(意思答对即可。)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给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意思答对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8.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9.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8.【答案】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这种题型,一定要回答全面,要点齐全。既要说出运用了什么手法,也要说明是如何运用的,有何表达效果,最好能说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9.【答案】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特点。回答时,务必具体细致,即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具有什么特点,塑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长 安 秋 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8.简述这首诗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5分)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8.【答案】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1分)这些景物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惆怅的愁思,从而坚定了诗人归去的决心。(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是: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意境特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9.【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2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4分)(结合其它诗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即哪些语句能够证明诗歌表达的的确是这样的情感,做到有结论有分析。
绣岭宫①词【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③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释:①绣岭宫,是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指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
8、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你赏析本首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5分)
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三、四句。(6分)
8、答: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1分) 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2分)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2分)
9、寓情于事:委婉表明唐朝衰落已久,人民生活痛苦,缅怀盛世,表达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与担优的真挚感情。(3分)借古讽今,讽刺当朝统治者不思汲取唐玄宗的教训,荒淫更甚唐玄宗。(3分)
离亭燕
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1)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2)低亚:低垂。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9.请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8.【答案】“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语意相近即可)(5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炼字型的题目,首先要结合这个字,解说整个句子并说明句子所塑造的意境特点,最好能顺带说出思想情感,这也是表达效果之一。
9.【答案】表达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是、朝兴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兴亡之感和担忧时政的怅惘之情;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独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
【解析】这道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回答时,要说明是通过哪些内容表达的,也就是所谓的有理有据,不能太简略。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释】张炎(1248—1319),宋末词人。寓居l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
8.“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这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抒发了什么情感?(5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8.“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道出了作者说不出的__之情,破家之痛,其情切切,其感深深。
9.本词最突出的手法就是对比、比兴。今昔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8.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写离别之景来寄寓自己的离别之情。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5分)
9.“悲”是全篇之诗眼,请问:诗人之“悲”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8.借“衰草遍”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的气氛,衬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表达诗人内心凄冷沉重的感受。
9.诗人之“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元十八 ① 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 ② ,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4分)
(1)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1分,景物没加修饰语不扣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1分)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④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
(2) 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2 分)②“影落”, 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1 分)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1 分)
水仙子·寻梅
【元】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1)此曲题目为“寻梅”,但句句无“梅”,作者是如何表现“寻梅”的?(4分)
答:
(2)结合全曲,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
参考答案:
(1)此曲前三句通过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动作描写含蓄的描写寻梅的过程。(1分)“冬前冬后”写寻梅的时间之长,从初冬绵延到春初;(1分)“几村庄”写寻梅地域之广,“溪北溪南”写路途之遥,“两履霜”写行走艰难;(1分)“树头树底”写寻得细心,“孤山上”既写梅所在的地方,又暗点孤山隐士林逋。(1分)
(2)此曲前三句写寻梅的过程,表达作者寻梅的迫切与执着。(1分) “忽相逢”表现了作者惊喜的心情。(1分)但接着作者的情绪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由梦境回到现实,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1分)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