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野 步
(宋)周密 (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6.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7.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2分,共4)
27.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解析】试题分析:
26.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7.(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述了在一个春日晴朗、时日变长、花开烂漫的时节,诗人春睡梦美,过着悠闲的居官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清闲、轻松又快乐的外任生活的喜爱。(4分。“描述生活”“思想情感”各2分。如答“隐寓怀才不遇”也可得分。)
【小题2】对比。首联“众喧”与“独静”对比,颈联“忧”与“乐”对比,表现了诗人独特追求。(4分。答对“对比”或“反衬”1分,找到两处对比2分,分析1分。如答到颈联、尾联的对比亦可。如答“烘托”不给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诗歌意境类的题目。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的一般思路是:先结合诗句描绘画面,本题是描述生活情景,然后是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画面的特点,比如本题的悠闲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知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这种外任生活的喜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23.“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4分)
24.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写出这句诗并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3.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1分)了今日处境之可悲。(1分) 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2分)
24. “今春花鸟作边愁”。(1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1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要答出对比,明显以春之快乐来写悲愁。所以答案中就有了对比、反衬等关键词。内容上结合诗歌写诗人心境即可。
考点:炼字炼句,筛选信息。能力层级为C
24.
试题分析:本体与第一题有相似之处,关注对比。这题更多的是情景上的考查。本题主要是情景表现上的反差。首先选出诗句,其次分析。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分歧桃李混芳尘。
猛然一夜芬芳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3.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4.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3.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4分)
24.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试题分析:
23.鉴赏诗歌时,诗歌中的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不能忽略。此题考生功能可抓住诗题“白梅”分析,可知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再抓住诗歌大意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4.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的题目。(10分)
小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①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29.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30.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
【答案】
29.“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30.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解析】试题分析:
29.赏析炼字,要说明这个字的意思及在句中的丰富含义,所使用的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0.要将所写的景物(意象)与人的品格、性格、心情等能联系起来考虑。同时,还要能想象出在所写景物的背后所隐含的人物的活动及人物的心情,如本诗中有个“小立”,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站在小园中,以喜悦的心情打量着眼前的幽竹寒花新月的情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20.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21.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试简析颈联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20.①开篇点题“怀乡访古”,并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2分)
21.①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落叶飘零、寒云惨淡的萧瑟秋景,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凄凉的的心绪。(2分)②“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表现出作者心头之吃惊;(2分)③“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2分)
【解析】试题分析:
20.注意首联一般的作用,要考虑首联所写的内容和下文的关系,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1.颈联是第三联,不要认错了。颈联写景,要思考它用了什么词语、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手法、所写景与所抒情的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9.有人认为第三、四两句是“柳暗花明”之笔,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4ee5f05daa964964.jpg]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望罗浮
翁方纲
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
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
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1)两首诗都写到了“泉”,请结合诗句,简析两诗“泉”的不同特点。(4分)
(2)两首诗的结尾都写到景物,试分析两首诗这种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4分)
[b0c2dfd27439dc6c.jpg]
比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1)(4分)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4分。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4分)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翁生活;(2分)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翁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睦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会。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妻淳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采高索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目的君子亭,自稀“因套”。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3分)
(2)三、四句写出了海棠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之情(2分),也写出了对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南宋朝廷的担忧之情(1分)(3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颜,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