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3分)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5分)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 “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 飞花(答出“飞花”或 “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 (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 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 卧 ④ 以实写虚 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答案提示:① 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②以小见大。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3)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意思对即可。1分)①惜春 伤春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写对两点即可得2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9.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20.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答案】
19.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0.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3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3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生动地描绘了山川秀色、田园美景,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0.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将其中深意体会深刻。“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原来他是想说,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们为生活耗尽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没用人来欣赏。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乍看之下,反而显得语气平淡,有如一句简单的陈述。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野 步
(宋)周密 (清)赵翼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26.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7.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2分,共4)
27.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解析】试题分析:
26.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7.(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述了在一个春日晴朗、时日变长、花开烂漫的时节,诗人春睡梦美,过着悠闲的居官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清闲、轻松又快乐的外任生活的喜爱。(4分。“描述生活”“思想情感”各2分。如答“隐寓怀才不遇”也可得分。)
【小题2】对比。首联“众喧”与“独静”对比,颈联“忧”与“乐”对比,表现了诗人独特追求。(4分。答对“对比”或“反衬”1分,找到两处对比2分,分析1分。如答到颈联、尾联的对比亦可。如答“烘托”不给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诗歌意境类的题目。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的一般思路是:先结合诗句描绘画面,本题是描述生活情景,然后是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画面的特点,比如本题的悠闲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知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这种外任生活的喜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23.“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4分)
24.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写出这句诗并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3.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1分)了今日处境之可悲。(1分) 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2分)
24. “今春花鸟作边愁”。(1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1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要答出对比,明显以春之快乐来写悲愁。所以答案中就有了对比、反衬等关键词。内容上结合诗歌写诗人心境即可。
考点:炼字炼句,筛选信息。能力层级为C
24.
试题分析:本体与第一题有相似之处,关注对比。这题更多的是情景上的考查。本题主要是情景表现上的反差。首先选出诗句,其次分析。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白 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分歧桃李混芳尘。
猛然一夜芬芳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3.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4.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3.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4分)
24.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试题分析:
23.鉴赏诗歌时,诗歌中的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不能忽略。此题考生功能可抓住诗题“白梅”分析,可知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再抓住诗歌大意梅花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4.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的题目。(10分)
小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①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29.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30.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
【答案】
29.“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30.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解析】试题分析:
29.赏析炼字,要说明这个字的意思及在句中的丰富含义,所使用的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30.要将所写的景物(意象)与人的品格、性格、心情等能联系起来考虑。同时,还要能想象出在所写景物的背后所隐含的人物的活动及人物的心情,如本诗中有个“小立”,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站在小园中,以喜悦的心情打量着眼前的幽竹寒花新月的情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20.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21.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试简析颈联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20.①开篇点题“怀乡访古”,并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2分)
21.①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落叶飘零、寒云惨淡的萧瑟秋景,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凄凉的的心绪。(2分)②“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表现出作者心头之吃惊;(2分)③“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2分)
【解析】试题分析:
20.注意首联一般的作用,要考虑首联所写的内容和下文的关系,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1.颈联是第三联,不要认错了。颈联写景,要思考它用了什么词语、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手法、所写景与所抒情的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你认为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9.有人认为第三、四两句是“柳暗花明”之笔,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4ee5f05daa96496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