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常建与王昌龄为好友,常建作此诗时,王昌龄正在朝为官。
23.“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为该诗佳句,试作赏析。(4分)
24.前人用“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评价常建诗,就是说常建的诗有言此意彼的特点,试分析这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
23.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达得含蓄微妙。
24.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而真正的用意却是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7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25.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3分)
2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4分)
【答案】
25.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每点1分)
26.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答对两点给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14.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 。(1分)
15.下列对本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16.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14 .消、骄、桥、摇、寥(1 分,多写或少写均不得分)
1 弓.B ( 3 分,这首诗着重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友人的惆怅之情没有具体表现)
16 .颔联第一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暗示友人行程的遥远与艰辛(l 分);第二句实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表达不舍之意(1 分)。两句合起来以虚衬实(1 分),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23.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4.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4.“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 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请简要分析,诗题中“宿”字是如何隐含于景物描写中的。(4分)
(2)有人认为将第三句中“飞”改为“隐”更妥帖,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4分)诗人截取暮宿和晓行几个片段,将“宿”字隐含其中。一、二句写暮宿,高山直插云天,群山苍茫变化莫测,“迷”字暗示夜幕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2分)三、四句写晓行,于是有了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2分)“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
(2)(4分)“飞”字好。描绘了在寂静的拂晓中刚刚还看到的明月突然飞到浓密的树中的情景,(2分)给宁静的氛围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2分)
“隐”字好。描绘了清晨晓月隐于树中的静寂画面,(2分)体现了旅人晓行的孤寂与艰辛。(2分)
(只答出某字好却无分析,不得分。)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2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24.简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3.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4分,“高远明净”2分,分析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24.作者希望乘船归隐,与长笛、白鸥为伴,表达了对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4分,内容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为诗歌意境类的情景再现能力考查试题。要求我们对某联或某句再现景象。我们看此诗颔联描绘了秋气初肃时,群山萧瑟,落叶缤纷,天空愈发显得阔大,更加高远。远远望去,在月光照耀下的澄江碧波无澜,似白练一般。画面给我们阔大,明净,高远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我们看尾联写希望乘船归去,横笛吹起,嘹亮四野。这种心思有白鸥明了,愿与其盟。这里乘船归去、横笛、白鸥,几个意象给我们呈现的是远离尘世,遁迹世俗的隐士情怀。所以此诗写的是诗人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登缥缈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芫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获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得乐天书
元稹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凉女哭问何如。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元稹于元和十年三月贬谪通州,当年八月,挚友白居易从长安贬谪江州。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注: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1).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灯灭"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灯前"、"灯残"、"灯灭",写出了整个一个过程---由"读诗",到"诗尽",直到"暗坐"---情谊是真挚的,而__是漫长的,环境是阴森的,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一面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一面是内心的阴郁与苍凉,交织在一起。
(2)诗的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雨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是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1)“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2分)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2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 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