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2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可以推断出写作角度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想象访客的路途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和感激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绕着“体贴”“感激”来组织语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8.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请赏析这句诗。(4分)
19.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4分)
【答案】
18.床前的画屏在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地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2分)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反衬出自己的郁闷伤感。这里有怨物无情的意思,却含而不露。(2分)
19.“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记,触发了自己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痕迹,反引起无限凄凉意绪。(2分)“红烛”句用拟人手法,写红烛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长洒同情之泪。因为烛油倾泻,似人流泪,这两句不说自己寒夜无眠,不说自己“自怜无好计”,不说自己垂泪,而移情于物,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红烛,更能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情,词情感人。(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词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7.诗歌结尾句在诗歌中起 的作用,其中“短愁”指 之愁。(2分)
18.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
【答案】
17.总括(总结)全诗,或答点明主旨,或答揭示情感;羁旅(漂泊)或思乡(2分)
18.“迸”,为突然碎裂(破裂)之意(1),作者以此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让人感觉树叶不得自然脱落,而是断裂迸下的,显示了力量(1),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入”,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化虚为实)(2),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1)。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某句诗的作用。往往是点明主题,总结全诗,表达诗人情感,给人想象的无穷空间啊等等。“短愁”从标题上看“夜泊”很明显是表达诗人的羁旅之愁。从诗歌中“孤灯”“雁秋”“离心”“乡梦”看显然是思乡之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分析和把握。我们要详细分析它在字义,运用修辞,描摹情态、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结构上等方面的作用。考虑此点,多要联系诗歌的情感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2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1.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两个1分,全对3分。)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分)
22.①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每点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内容,只要找出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意象,结合诗意分析这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即可。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诗意悲凉的号角声吹动深秋的草木,瑟瑟哀鸣。云头从山脚两边涌起,揭开下面隐藏的石门。喝着边地的酒,被寒冷的北风一吹,醉意全消。
数不清的暮鸦,成群飞回落叶萧疏的树林,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诗歌后四句运用了典故,结合注释和诗歌大意“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表达了诗人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郊 行(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小题1】(1)“稀”字写出了桑叶被采摘后树阴稀疏的特点,它与“尽”、“密”“肥”扣照应,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小题2】(2)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等。以上角度不明显的,则可结合诗句大意,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赏析。结合“柔桑采尽绿阴稀”可知,“稀”是“柔桑采尽”的结果,结合整首诗尤其是“芦箔蚕成密茧肥”可知,"稀"字暗示了蚕农的丰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比喻、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诗的前两句“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暗示丰收在即,“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却写出了在丰收年景之下的“凶饥”,由此可知,诗歌运用对比,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不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29.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30.《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3分)
31.《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29.衬托手法。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30.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作者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
31.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解析】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把握能力。景物描写可分为正侧面。另外侧面描写又有衬托对比等手法。此题中没有正面描写梅花,只是在写梅花生活的环境如何恶劣,以此来衬托梅花的坚强性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借物喻人的手法。我们重点要明确借物的哪一点来喻人的何种品性。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开自无聊落更愁”无聊开落满腔愁苦。正好和诗人被贬途中的愁苦孤寂相照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蕴育的诗人情感的把握。咏物诗重在物我合一。强调诗人情感通过外物表现出来。诗人给予梅花坚强的品性,表达自己的坚强与通达。另外还带有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同情与尊敬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①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柳宗元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而一同参加革新运动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此而分别贬至更荒远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①惊风:狂风。 ②飐:吹动。 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23.请概括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简析本联蕴含的深意。(4分)
24.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3.颔联写近景,诗人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或比喻或比兴)等手法(1分)描绘了急风骤雨猛烈地吹打着芙蓉、薜荔的景象。(1分)芙蓉、薜荔,在此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1分)芙蓉与薜荔遭受风吹雨打,暗喻自己无辜被贬的政治遭遇。(1分)
24.尾联写五人一同被贬谪于野蛮人居住的边远之地,已经够心痛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2分)抒发了诗人无辜获罪的怨愤之情,与友人音信不通的的无奈和惆怅及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可结合注释翻译颔联,抓住景物意象特征,在理解的基础上,描绘景物。如果有运用写作手法,一定要点明手法。鉴赏诗歌蕴含深意一定要了解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所以,“芙蓉、薜荔”历来被视为高洁之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画面反应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什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22.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3.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只写“总起总用”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23.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一二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要联系后面内容,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上作答。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二、三两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却报国无望的无奈。由此可见一二句总起全诗,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作答时要联系原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应点出诗人思想上矛盾在诗中的具体表现。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但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 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乐天的《 江南谪居十韵 》“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2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4分)
25.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今本改句的妙处。(4分)
【答案】
24.(4分)由愁转喜。(2分)作者乘舟归乡,面对滔滔江水,引发了思念家乡的无限愁情;突然间,船窗外传来家乡话,一抬头,家乡的山月正好高悬船头,顿时,归家的惊喜之情油然而生。(2分)
25.(4分)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是被动的,(2分)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2分)(抓住“送”字来分析,答出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归家心切,突出听到吴语后的意外惊喜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