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入清溪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

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19.诗的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

1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首诗是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李白漫游清溪时作。此诗生动地描绘了清溪四周的优美景色,宛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空灵之思。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19.

试题分析: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他的山水诗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这一句中,作者将自己的一举一动置身于自然的景物之中,好像自己的身体融入了山水鱼鸟之间,给人以非常形象的感觉。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8.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19.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19.“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把握能力。我们看诗人看到春天刚到一半,就落花飞尽,榕叶落的满院都是,更加上诗人仕途不顺,羁旅他乡,思念亲人。故有“春半如秋”的感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我们看“共”字后边添“凄凄”表明诗人心境的寥落凄苦,加“共”更显凄苦的沉重。“乱”字表面写莺啼,实际上是写诗人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8.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19.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8.思念故乡之情。

19.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题目、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词语,这两首是都有“送”可知是送别,注释都没有,诗中的关键词语“同为客”“忆归人”可知作者也是客居他乡,表现出的是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方式是先明确手法,然后解释,再说明表达效果。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修辞,一般集中于单句的手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联的分析;一种是抒情方式,主要用于整首诗歌。本题是针对整首诗歌,应该是抒情方式的考核,通过分析可知都是“借景抒情”情感在上题已经分析是“离别”和“思乡”之情,关键是情和景的关系,情景关系有“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主要的是“哀景——哀情” “ 乐景——乐情”,前者属正衬,后者属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7.请简要赏析“映水藏山片复重”一句。(4分)

18.有人认为“此诗看到了诗人针砭现实的锋芒”,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4分)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朵人格化的特点(1分),它时而映在水中,时而藏在山后(1分),写出了云时隐时现、悠闲自得的情状(2分)。 

18.(4分)此诗三四句写大片旱苗行将枯死,而夏云却高高在上,化作奇峰悠闲白得,无心解救干枯旱苗(2分),讽刺了不问苍生疾苦、只顾悠闲享乐的统治者(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先说出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为什么说用了这种修辞,最后说用这种修辞的好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没有无病呻吟之大家。作者为什么写此景而不写他景,分析原因,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实际,联系作者的身世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2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可以推断出写作角度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想象访客的路途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和感激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绕着“体贴”“感激”来组织语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18.有人说“画屏闲展吴山翠”这一句看似闲笔,其实正是传达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妙笔。请赏析这句诗。(4分)

19.这是一首怀旧词,请分析下阕是如何表现“凄凉意”的。(4分)

【答案】

18.床前的画屏在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地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2分)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反衬出自己的郁闷伤感。这里有怨物无情的意思,却含而不露。(2分)

19.“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记,触发了自己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痕迹,反引起无限凄凉意绪。(2分)“红烛”句用拟人手法,写红烛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长洒同情之泪。因为烛油倾泻,似人流泪,这两句不说自己寒夜无眠,不说自己“自怜无好计”,不说自己垂泪,而移情于物,把这一切都归之于红烛,更能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情,词情感人。(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词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7.诗歌结尾句在诗歌中起 的作用,其中“短愁”指 之愁。(2分)

18.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

【答案】

17.总括(总结)全诗,或答点明主旨,或答揭示情感;羁旅(漂泊)或思乡(2分)

18.“迸”,为突然碎裂(破裂)之意(1),作者以此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让人感觉树叶不得自然脱落,而是断裂迸下的,显示了力量(1),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入”,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化虚为实)(2),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1)。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某句诗的作用。往往是点明主题,总结全诗,表达诗人情感,给人想象的无穷空间啊等等。“短愁”从标题上看“夜泊”很明显是表达诗人的羁旅之愁。从诗歌中“孤灯”“雁秋”“离心”“乡梦”看显然是思乡之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字类炼字点的分析和把握。我们要详细分析它在字义,运用修辞,描摹情态、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结构上等方面的作用。考虑此点,多要联系诗歌的情感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2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1.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两个1分,全对3分。)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分)

22.①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每点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内容,只要找出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意象,结合诗意分析这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即可。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诗意悲凉的号角声吹动深秋的草木,瑟瑟哀鸣。云头从山脚两边涌起,揭开下面隐藏的石门。喝着边地的酒,被寒冷的北风一吹,醉意全消。

数不清的暮鸦,成群飞回落叶萧疏的树林,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诗歌后四句运用了典故,结合注释和诗歌大意“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表达了诗人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