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歌者米嘉荣①
唐 刘禹锡
唱得《凉州》②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①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②《凉州》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21.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5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21.)米嘉荣是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2分)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嘉荣高超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3分)
22.表达诗人无限辛酸和愤世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从诗歌中对人物的描写入手。能唱“意外声”,说明他技艺高超;“旧人唯数”进一步衬托;但后两句一转,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说明了他的被冷落的现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对米嘉荣的同情,对时世的讽刺,暗含着诗人本身的遭遇和心情。本题没要求分析,只需指出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作品鉴赏】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是此诗的初稿。《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凉州 》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民歌,由唐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可见,《凉州 》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诗中说: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就正像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 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23.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24.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3.①对故乡的思念。“去国”即远离家乡,“长为不系舟”是指飘泊天涯;“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是痛惜自己如孤雁南飞离家越来越远、羡慕双溪能流向家的方向。②对朋友的感激。“高人屡解陈蕃榻”是说崔侍御多次解榻相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③对朋友的不舍。“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即言与友人离别,有如敬亭山的秋叶将在秋风中各奔东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24.①寓情于景:宛溪“霜夜”听“猿愁”,凄冷之夜,猿猴哀鸣,一片凄凉,很好地烘托出思家之愁,飘泊之苦。②用典:“陈蕃榻”化用典故,感激朋友的热情关照。③比喻:用“不系舟”比喻浪迹江湖、飘泊不定的诗人。④对比:“一雁南飞”与“双溪北流”对比,借以表达思乡之愁,飘泊之苦。
【解析】
23.
试题分析:问的是“哪些情感”,可见要点就不止一个,仔细领悟诗句,有多少答多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
试题分析:表现手法应从大处着眼,先就整体上的表现手法答起,最后才答到修辞手法。题目要求是“简要分析”,光例举是不行的,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其中“陈蕃榻”的典故在《滕王阁序》里学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萤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①,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②。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异。
[注]赵执信,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其妻舅王士禛,时名满天下。①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腐草为之,食蚊蚋。”②处囊:《晋书·车胤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心照书,以夜继日焉。”
23.这首咏物诗是怎样描写萤火虫活动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用“赋(铺叙)”写萤火虫在雨中仍执着飞行,穿行于人家的窗户间;在风里它似乎要被吹落在地,却忽又轻盈地越墙而过。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风、雨”作陪衬,暗赞萤火虫身虽细小却不畏风雨之意。(简述荧火虫的活动1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赋,1分;衬托1分。)
24.托物言志(比兴手法、象征、比喻)。/自己独立自主,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5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含意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具体的意境,抓住关键词进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穿、过”从叙述的角度用两个动词形象的写出了萤火虫的轻盈,也属于动作描写。诗人还从“风”“雨”的角度来衬托萤火虫不畏风雨的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诗人在这里写萤火虫是有其目的的,想通过对萤火虫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托物言志。所以,答题时,要先明确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再结合着诗句中萤火虫的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的那种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在分析时,要注意诗人的情感是借助于萤火虫身上的形象特点来表现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25.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26.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案】
25.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6.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先要准确指出修辞手法,而“统领全诗”是从结构思路的角度来分析的,要找出能统领下文的句子或词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先指出写了什么景物,再指出景物画面的特点,最后指出诗人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24.诗歌前四句的景物描写采用了哪些方法?(3分)
25.有人认为,从“惊心时复认邻翁”一句起,诗歌情感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呢?请谈谈理由。(4分)
【答案】
24.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映衬(烘托、衬托)。(3分)
25.答案一:发生了变化。前边几句描写石湖美景,抒发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惊心时复认邻翁”起则写原本熟悉的邻翁需要辨认、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绿荫蔽天蝉声满耳之“惊心”,表达出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
答案二:没有变化。前边几句通过描写石湖美景,烘托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后边则通过辨认出了邻翁、寻得了旧日手种之树等情景表现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喜悦之情一以贯之。
【解析】
24.
试题分析:在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时,要从表现手法方面去考虑,仔细品读前四句,找到关键词展开联想,如“绀碧”“越”“孤”“半”。其中,“绀碧”结合注视可知,在色彩上加以渲染;“越”“半出”“孤”表现出有动有静,即动静结合;以景物描写来衬托诗人初归石湖的愉悦欢快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分析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以及对句意的理解,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如认为发生了变化。就要从前四句景物描写所烘托的诗人内心情感和后几句的心理情感进行对比,找出变化。后几句关键词,如“惊”、“鸣蜩”表现诗人需要辨认邻居老翁,柳树蝉声惊动耳和心,以这些来表现诗人归乡后对变化的感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4.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5.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
24.(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5.(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 答题时要先解释三、四句,然后再用合适的题概括话面特点,最后归纳思想感情。类似题答题步骤就是以上三步,不能仅答第一步的内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只诗人所居之地。)
22.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3.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2.(1)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每个角度1分;分析2分。)
23.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3分)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3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找到诗歌的颔联“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然后仔细阅读,找到描写边地景物的关键词:雁飞、白草、雪、黄榆、笳。进行比较品读,“雁飞”是动景,“雪”是静景,所以,这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写;“雁飞”“白草”“雪”“黄榆”这是看到的景物,而“笳”是听到的,所以这是从视听的角度来写;“白草”“黄榆”一白一黄,给人以色彩的单调感,所以,这是色彩角度来描写景物。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第一问从尾联的下一句“五月近城未著花”就可以找到答案,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即便寄来春衣也无法穿。第二问要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身处苦寒边地,触景生情,自然会流露出忧愁与无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22.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耍赏析。(3分)
23.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2.“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l分),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l 分)。
23.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 l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l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l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要回答对诗中某字进行赏析的题目,可从该字的本义出发,对其象征义或比喻义加以分析,再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本题中,应先答出“暗”的本来意思及其所用修辞手法后,再指出其所描绘的景象和流露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依其限制,根据第三、四句进行分析。此二句中,“忙”和“急”两字是重点,再联系前两句所写的浓浓春色和末句“不知春色为谁妍”思索,作者表达的情感不难分析得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登快阁①
[宋]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2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
2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
【答案】
21.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限定了赏析的角度(景和情的角度)和内容(颔联),回答时可先归纳诗句所写的“景”,再分析其表达的“情”。“落木千山天远大”画的是一幅秋天的空远高阔景象,“澄江一道月分明”画的是一幅秋夜江月清明气清的夜景;而“远大”“分明”二词则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限定分析的内容在尾联所表达的思想,应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如“归船”、“弄长笛”、“白欧盟”等词语;同时还要注意相关注释。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7.这首诗颔联抓住了哪些情景?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4分)
18.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7.(1)(4分)情景:“新著雨”、“欲开时”。(2分)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2分)
18.(2)(4分)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侧面烘托海棠美丽;诗人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这就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每个要点1分,共2分)情感: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每个要点1分,共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意概括题,比较简单,情景抓住诗中“新著雨”“欲开时”可知,特点抓住诗中的“秾丽”“娇娆”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和主旨的综合题目,先看主旨,答主旨题要结合诗歌题目、注释、诗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懒”“醉”“羡”三个词语,虽然是写别人,但也有作者的情感在里面,应该是喜欢。手法就是通过看花的人的反应来烘托花的美丽,属于衬托,答题是要结合诗歌内容详细解释如何衬托,有何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