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注】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15.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分)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答案】
15.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分,“赏析”3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
16..①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②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是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见应答出一种主要表现手法。但最后一联,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只一种,如拟人的手法,寓情于景等。但一定要注意,答本题不能依据其中的某一句来作答分析,一定要立足于整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要分析本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思想情感,应先结合诗句作认真的梳理。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诗的后两联借住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表现出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的情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8.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1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8.“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19.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型考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9.
试题分析:除了以上的两种以外,还可以从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角度去鉴赏。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在解答该题时,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18.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1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4分)
【答案】
18.“窥”字运用拟人手法(2分),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2分)。
19.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4分。点出诗人形象得2分,能结合“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景物分析得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之练字艺术理解。诗歌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者小园中的景物,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可以概见。“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从诗意上看,前半部分以炼字炼句胜,后半部分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8.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
1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4分)
【答案】
18.“蘸”,指桃花浸入水中又弹出的状态。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9.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像“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了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找出最传神的字,然后再分析其传神的妙处。“夹岸桃花蘸水开”, “蘸”用在桃花身上,很明显是拟人手法,给人以形象生动的遐想,富有图画美。所以,蘸,是最为传神的字。分析其妙处时,要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表现诗人的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着重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可以先从其意境上进行分析,然后水到渠成的写出其蕴含的哲理。在分析意境时,抓住关键词如断、撑、柳荫等,运用联想,分析诗句桥段人留、舟出的画面,从而那种柳暗花明的意境美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在分析哲理性时,要把诗句所蕴含的意境同现实中经常遇到的类似情形作类比,自然就得出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哲理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①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诗歌写于奉召还京之时。②诗题下原注:“得(李)复言、(白)乐天书。”
23.简析诗歌前两句中诗人的情感变化。(4分)
24.赏析诗歌结句艺术手法的妙处。(4分)
【答案】
23. 首句忆昔日之愁。诗人由于得罪权贵而被贬,人世间的荣辱沉沦,长江边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水陆兼程,又正值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
24.结句以景结情,别具风致和情韵.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妍丽春色,而诗人的愉快之情已自然。
流露。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诗歌注释①“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诗歌写于奉召还京之时”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找出诗歌前两句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力,来组织答案。“损容颜”回忆昔日的忧愁;“春风”流露出奉诏还京的欣喜。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
试题分析:做题时,心中要理解诗歌的含蓄美;抓住结句中关键词:两纸京书、小桃花树;要体会出诗人在此描写“小桃花树”与两纸京书二者的联系;环境描写是用来烘托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结合着注释①、②可知,诗人奉召还京,本是大喜,而途中接到李复言、白居易的书信,更是喜出望外。此时,诗人把内心的喜悦之情全部融入到了对“小桃花树”的景物描写上,含蓄而又富于意境美。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8.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19.“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
【答案】
18.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1分)
19.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1分)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的基础上,围绕“凉”,找出能体现“凉”的关键字词,结合诗歌内容情感,从表现技巧方面来组织答案。“枕”、“雨”、“秋”这些字蕴含丰富的深意,从触觉的角度,描写出身下枕簟凉爽宜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有趣的表现梦境凉意;表达了诗人的惬意之情。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两句描写荷叶的诗句,从中找出关键字,来分析不同的描写角度以及特点。“万荷叶上送秋来”,万荷送秋,根据上下句意境,可知,这是作者在梦中听到的,所以是从听觉角度写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初阳,表明了天空阳光初露放晴,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在回答荷叶的不同特点时,对于陈诗,要写出上句“一夜雨声”,雨打万荷的声势特点;而周诗要写出雨后荷花玉立芬芳的风姿神韵特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歌者米嘉荣①
唐 刘禹锡
唱得《凉州》②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①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②《凉州》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21.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5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21.)米嘉荣是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2分)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嘉荣高超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3分)
22.表达诗人无限辛酸和愤世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从诗歌中对人物的描写入手。能唱“意外声”,说明他技艺高超;“旧人唯数”进一步衬托;但后两句一转,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说明了他的被冷落的现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对米嘉荣的同情,对时世的讽刺,暗含着诗人本身的遭遇和心情。本题没要求分析,只需指出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作品鉴赏】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是此诗的初稿。《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凉州 》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民歌,由唐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可见,《凉州 》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诗中说: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就正像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和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 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崔侍御①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②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23.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24.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3.①对故乡的思念。“去国”即远离家乡,“长为不系舟”是指飘泊天涯;“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是痛惜自己如孤雁南飞离家越来越远、羡慕双溪能流向家的方向。②对朋友的感激。“高人屡解陈蕃榻”是说崔侍御多次解榻相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③对朋友的不舍。“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即言与友人离别,有如敬亭山的秋叶将在秋风中各奔东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24.①寓情于景:宛溪“霜夜”听“猿愁”,凄冷之夜,猿猴哀鸣,一片凄凉,很好地烘托出思家之愁,飘泊之苦。②用典:“陈蕃榻”化用典故,感激朋友的热情关照。③比喻:用“不系舟”比喻浪迹江湖、飘泊不定的诗人。④对比:“一雁南飞”与“双溪北流”对比,借以表达思乡之愁,飘泊之苦。
【解析】
23.
试题分析:问的是“哪些情感”,可见要点就不止一个,仔细领悟诗句,有多少答多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
试题分析:表现手法应从大处着眼,先就整体上的表现手法答起,最后才答到修辞手法。题目要求是“简要分析”,光例举是不行的,要结合诗句来分析。其中“陈蕃榻”的典故在《滕王阁序》里学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萤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①,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②。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异。
[注]赵执信,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其妻舅王士禛,时名满天下。①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腐草为之,食蚊蚋。”②处囊:《晋书·车胤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心照书,以夜继日焉。”
23.这首咏物诗是怎样描写萤火虫活动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用“赋(铺叙)”写萤火虫在雨中仍执着飞行,穿行于人家的窗户间;在风里它似乎要被吹落在地,却忽又轻盈地越墙而过。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风、雨”作陪衬,暗赞萤火虫身虽细小却不畏风雨之意。(简述荧火虫的活动1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赋,1分;衬托1分。)
24.托物言志(比兴手法、象征、比喻)。/自己独立自主,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5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含意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具体的意境,抓住关键词进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穿、过”从叙述的角度用两个动词形象的写出了萤火虫的轻盈,也属于动作描写。诗人还从“风”“雨”的角度来衬托萤火虫不畏风雨的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诗人在这里写萤火虫是有其目的的,想通过对萤火虫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托物言志。所以,答题时,要先明确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再结合着诗句中萤火虫的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的那种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在分析时,要注意诗人的情感是借助于萤火虫身上的形象特点来表现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苹: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25.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26.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案】
25.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6.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先要准确指出修辞手法,而“统领全诗”是从结构思路的角度来分析的,要找出能统领下文的句子或词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先指出写了什么景物,再指出景物画面的特点,最后指出诗人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