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7.从诗歌体裁来看,此诗是 。(1分)

18.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1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七言)律诗

18.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没点1分)

19.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总答感情2分,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明白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 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 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 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 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第三联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 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 “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8.这首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9.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

18.空,又(1个1分,共2分)“空”字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1分)“又”说明这种怀材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打击并非一次。(1分)

19.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分析时,要先找出颈联“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然后品读这两句诗歌的意境,然后体会哪两个字最能体现出这种意境即可。如“空”表现了庭院深深的荒凉,对庭院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对夕阳西下的无可奈何的愁绪,表现了诗人对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才华的打击不止一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把诗歌颔联“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仔细品读,结合着对整首歌的感悟和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历史人物“王昭君”“张丽华”可以判断,这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此借用王昭君、张丽华得不到重用的典故,来暗示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的无奈。要注意诗人和王昭君等人的遭遇的相似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思念故乡之情

【小题2】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很简单,也没有要求简析,答出即可。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题问得较笼统,应该说表现手法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相同的是都借景抒情,不同的是景与情的关系,一是正衬,一是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金谷园

杜牧①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②。

[注]①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唐时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②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大将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19.请结合本诗的前两句分析景情关系。(6分)

20.请从后两句中指出诗眼是哪一个字,并结合三、四句进行赏析。(5分)

【答案】

19.前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面对现已荒芜的金谷园,作者触景生情,想起此处曾经的繁华,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2分)尽管眼前的流水依旧,春草依旧,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2分)作者感慨今昔之变化。(1分。注意学生可能在第一处指出情感,可以

20.“怨”是诗眼。(1分) 春日鸟鸣,本是赏心乐事,但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显得哀怨悲切;(2分)此时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让人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的旧事,寄寓了诗人的怜惜之情。(2分。此处指出“感慨世事变迁”“”亦可。如果答“怨——拟人”和“似——比喻”“坠楼人——用典”可以,但不作为采分点))

“怨”是诗眼。(1分)虽是春日里,但此时却是日暮时分,晚风略带凉意,鸟儿的鸣叫也显得哀怨、悲切;(2分)而此时的金谷园又是落花满地,不由得让人想起绿珠坠楼的旧事,不由得更让人怜惜悲伤。(2分。此处指出“感慨世事变迁”“”亦可。如果答“怨——拟人”和“似——比喻”“坠楼人——用典”可以,但不作为采分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然后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诗歌前两句,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感。“逐香尘”“草自春”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金谷园的荒芜、凄凉景象,环境描写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即借景生情。所以,答题时,对景物描写分析后,还要把作者的感慨今昔之变化的思想情感答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反复品读后两句,然后结合着注释体会后两句所蕴含的意境,再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这种意境的词即可。“日暮”“东风”“啼鸟”本是诗人笔下的三种景物,一个“怨”字却巧妙的把这三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画面感:日暮斜阳,晚风微凉,鸟儿发出哀切的鸣叫,自然就令人感觉有一种凄凉感,在这种氛围下,看到眼前感伤的“落花”不由得要联想到“绿珠坠楼”的旧事,诗人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内心的怜惜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碧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美好。“又”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6分,每点3分)

【小题2】江碧鸟白,山青花艳,春光美好,而乡愁却让人黯然神伤,以乐景突出(反衬)哀情(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诗词鉴赏中“炼字”的题目,鉴赏“燃”“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理解这些内容“燃”字的表达效果就很明确了;鉴赏“又”字,“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即是“又”的表达效果,“炼字”的题目的解答,首先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意义,把该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探究诗歌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抒情方式的题目,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提示,“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的内容如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1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

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小题2】(1)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

(2)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3)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情感的题目,首先要理解第一句的内容,然后才能理解其作用,作用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句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仅仅七个字,把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内容的问题解决了,清晰,此句为首句,对全诗的作用自然就明确了。

考点: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能力层级为D级。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首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所以到此诗歌的情感即表达出来,因此表达技巧为以景作结的表达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4分)(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4分)(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注】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15.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分)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答案】

15.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分,“赏析”3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

16..①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②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是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见应答出一种主要表现手法。但最后一联,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只一种,如拟人的手法,寓情于景等。但一定要注意,答本题不能依据其中的某一句来作答分析,一定要立足于整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要分析本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思想情感,应先结合诗句作认真的梳理。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诗的后两联借住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表现出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的情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8.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

1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8.“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

19.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型考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9.

试题分析:除了以上的两种以外,还可以从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角度去鉴赏。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在解答该题时,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18.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19.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4分)

【答案】

18.“窥”字运用拟人手法(2分),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2分)。

19.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4分。点出诗人形象得2分,能结合“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景物分析得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之练字艺术理解。诗歌第二句不说小园中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者小园中的景物,小园之景物富有魅力可以概见。“窥”字把“山光”写活了,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得其意态,传其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从诗意上看,前半部分以炼字炼句胜,后半部分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