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后面的题目。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9.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分)
20.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9.方面:颜色或色泽、形态或神韵(2分)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3分)
20.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3分)从而侧面烘托海棠的美;(1分)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写景物从哪些方面入手,无非是形、声、色、态、时态变化和神韵等几个方面。“秾丽”即艳丽的意思,是从颜色上写;“妖娆”是柔美妩媚的意思,是从神韵上写。特点上扣住“新著雨”“欲开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先指出作用是“侧面烘托”,再结合句意具体分析,最后说明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郑谷《海棠》诗鉴赏】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春风仿佛着意吹来一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染红她,打扮她。难怪惹得诗人郑谷为之销魂,禁不住要携酒对赏,赋诗称赞了。
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此时此刻,诗人惊讶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人们知道,海棠未放时呈深红色,开后现淡红色,它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唐人誉之为“花中神仙”。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末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前人谓“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正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8.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19.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答:
20.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答:
【答案】
18.(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
19.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20. 分析: 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__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体现了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7.从诗歌体裁来看,此诗是 。(1分)
18.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1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七言)律诗
18.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没点1分)
19.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总答感情2分,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明白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 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 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 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 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第三联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 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 “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8.这首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9.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
18.空,又(1个1分,共2分)“空”字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1分)“又”说明这种怀材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打击并非一次。(1分)
19.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分析时,要先找出颈联“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然后品读这两句诗歌的意境,然后体会哪两个字最能体现出这种意境即可。如“空”表现了庭院深深的荒凉,对庭院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对夕阳西下的无可奈何的愁绪,表现了诗人对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才华的打击不止一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把诗歌颔联“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仔细品读,结合着对整首歌的感悟和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历史人物“王昭君”“张丽华”可以判断,这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此借用王昭君、张丽华得不到重用的典故,来暗示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的无奈。要注意诗人和王昭君等人的遭遇的相似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思念故乡之情
【小题2】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很简单,也没有要求简析,答出即可。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题问得较笼统,应该说表现手法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相同的是都借景抒情,不同的是景与情的关系,一是正衬,一是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金谷园
杜牧①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②。
[注]①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唐时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②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大将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19.请结合本诗的前两句分析景情关系。(6分)
20.请从后两句中指出诗眼是哪一个字,并结合三、四句进行赏析。(5分)
【答案】
19.前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面对现已荒芜的金谷园,作者触景生情,想起此处曾经的繁华,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2分)尽管眼前的流水依旧,春草依旧,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2分)作者感慨今昔之变化。(1分。注意学生可能在第一处指出情感,可以
20.“怨”是诗眼。(1分) 春日鸟鸣,本是赏心乐事,但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显得哀怨悲切;(2分)此时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让人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的旧事,寄寓了诗人的怜惜之情。(2分。此处指出“感慨世事变迁”“”亦可。如果答“怨——拟人”和“似——比喻”“坠楼人——用典”可以,但不作为采分点))
“怨”是诗眼。(1分)虽是春日里,但此时却是日暮时分,晚风略带凉意,鸟儿的鸣叫也显得哀怨、悲切;(2分)而此时的金谷园又是落花满地,不由得让人想起绿珠坠楼的旧事,不由得更让人怜惜悲伤。(2分。此处指出“感慨世事变迁”“”亦可。如果答“怨——拟人”和“似——比喻”“坠楼人——用典”可以,但不作为采分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然后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诗歌前两句,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感。“逐香尘”“草自春”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金谷园的荒芜、凄凉景象,环境描写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即借景生情。所以,答题时,对景物描写分析后,还要把作者的感慨今昔之变化的思想情感答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反复品读后两句,然后结合着注释体会后两句所蕴含的意境,再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这种意境的词即可。“日暮”“东风”“啼鸟”本是诗人笔下的三种景物,一个“怨”字却巧妙的把这三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画面感:日暮斜阳,晚风微凉,鸟儿发出哀切的鸣叫,自然就令人感觉有一种凄凉感,在这种氛围下,看到眼前感伤的“落花”不由得要联想到“绿珠坠楼”的旧事,诗人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内心的怜惜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碧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美好。“又”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6分,每点3分)
【小题2】江碧鸟白,山青花艳,春光美好,而乡愁却让人黯然神伤,以乐景突出(反衬)哀情(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诗词鉴赏中“炼字”的题目,鉴赏“燃”“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理解这些内容“燃”字的表达效果就很明确了;鉴赏“又”字,“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即是“又”的表达效果,“炼字”的题目的解答,首先解释该词语在诗句中的意义,把该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探究诗歌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抒情方式的题目,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提示,“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的内容如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不能引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5分)
1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
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小题2】(1)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
(2)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3)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情感的题目,首先要理解第一句的内容,然后才能理解其作用,作用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句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仅仅七个字,把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内容的问题解决了,清晰,此句为首句,对全诗的作用自然就明确了。
考点: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能力层级为D级。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首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所以到此诗歌的情感即表达出来,因此表达技巧为以景作结的表达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4分)(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4分)(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道中寒食
陈与义【注】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15.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分)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答案】
15.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分,“赏析”3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
16..①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②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是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可见应答出一种主要表现手法。但最后一联,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只一种,如拟人的手法,寓情于景等。但一定要注意,答本题不能依据其中的某一句来作答分析,一定要立足于整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要分析本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思想情感,应先结合诗句作认真的梳理。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诗的后两联借住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表现出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的情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