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思念故乡之情。

【小题2】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诗中的具体诗句分析得出。题干已将离别之情排除,从《峡口送友人》中“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可知,诗人与友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而从《送蜀客》中“自缘身是忆归人”一句可知,诗人在思念故乡。故可知两诗都流露出了思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表达手法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议论)、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正反相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回答本题只需抓住一点赏析即可。比如,从写景方面,第一首写的是“欲尽春”的伤春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早春的清新之景。因此,前者是正面烘托,后者是以乐写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8.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19.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8.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3分,各1分)

19.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1分)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2分)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内涵,即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弄懂全诗的内容。非常者:非凡的人,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鸿鹄志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京国:国都。何当:何时。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整首诗表达了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忠心报国的决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孟浩然的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首先指出孟诗的特点,然后结合此诗分析出壮逸的地方。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11分)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9.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0.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9.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2分)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描绘画面1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2分)

20.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 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歌,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展开联想和想象。如“草”、“池塘”、“山”、“牧童”、“牛”、“落日”给人以图画感,幽美情趣的乡村晚景。环境描写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所以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安闲美好风景来烘托自己内心对乡村自然风光和悠闲生活的喜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题要从语言艺术和表现手法方面来分析,找到含义丰富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品味。如诗人在描写春草和池水时,用“满”、“浸”来形容,给读者以形象生动感,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茂盛而美丽,夕阳映水的图画世界。故推敲炼字的法很重要。诗人除了描写春草、池水、夕阳这些静的景物外,还描写了牧童的笛声,二者互相映衬,美妙的意境更为传神,即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在描写夕阳时,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作者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直接融于景物中,属于借景抒情的写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19.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6分)

答:                                

20.请结合全诗主题,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5分)

答:                               

【答案】

19.(6分)颈联初句写晨景,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描绘了一幅羁留之地日复一日的凄清画面。(3分)颈联通过描写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归思之情。(3分)

20.(5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1分)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至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归之情由上文几经婉转,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到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仔细品读,体会该句的意境,然后找到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早角”“霜”“残潮”“月”这些关键词中,可以联想到晨景的画面:号角声凄凉,霜慢慢的散去;明月在残潮的回荡中升上夜空,夜色清凉。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来看,诗人在这里渲染此地景色的凄凉,是为了烘托自己内心的凄清孤寂的心情,然后还要回答出作者深切的思归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先找到诗句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反复品读,结合着注释“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加以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但在回答的时候,要结合着对主题的理解,把表现主题的表现手法回答出来。 从句中关键词“似”、“争”、“被春催”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百花喻归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思归的强烈、难以抑制,达到了让读者产生共鸣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后面的题目。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9.这首诗颔联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5分)

20.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9.方面:颜色或色泽、形态或神韵(2分)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3分)

20.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3分)从而侧面烘托海棠的美;(1分)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写景物从哪些方面入手,无非是形、声、色、态、时态变化和神韵等几个方面。“秾丽”即艳丽的意思,是从颜色上写;“妖娆”是柔美妩媚的意思,是从神韵上写。特点上扣住“新著雨”“欲开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先指出作用是“侧面烘托”,再结合句意具体分析,最后说明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郑谷《海棠》诗鉴赏】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海棠花素以娇美著称。春风仿佛着意吹来一种特别鲜艳的颜色染红她,打扮她。难怪惹得诗人郑谷为之销魂,禁不住要携酒对赏,赋诗称赞了。

大地春回,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微风过处,洒下一阵阵雨点,海棠新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尘垢洗尽,花色格外光洁鲜妍。此时此刻,诗人惊讶地发觉,“新著雨”的海棠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人们知道,海棠未放时呈深红色,开后现淡红色,它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刚着雨珠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明王象晋《群芳谱•花谱》),唐人誉之为“花中神仙”。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末联写诗人面对海棠,饮酒赋诗,留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甚至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抚弄而产生了艳羡之情,简直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从艺术家对海棠的审美活动中突出花之美与魅力,用的是一种推开一层、由对面写来的旁衬手法。这种手法从虚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传神,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前人谓“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正道出此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8.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19.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3分)

答:

20.概述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思?(4分)

答:

【答案】

18.(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每点1分)

19.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2)分析: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1分)

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

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20. 分析: 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__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体现了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7.从诗歌体裁来看,此诗是 。(1分)

18.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1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七言)律诗

18.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没点1分)

19.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总答感情2分,分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明白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 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 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 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 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首联描绘了春草的生机勃勃,照应诗题。引出第二联的“恨”“愁”之情,并形成反衬(以乐衬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第三联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 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 “旧恨”“新愁”,在这恬静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明)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8.这首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巧妙?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9.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

18.空,又(1个1分,共2分)“空”字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1分)“又”说明这种怀材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打击并非一次。(1分)

19.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分析时,要先找出颈联“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然后品读这两句诗歌的意境,然后体会哪两个字最能体现出这种意境即可。如“空”表现了庭院深深的荒凉,对庭院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对夕阳西下的无可奈何的愁绪,表现了诗人对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才华的打击不止一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把诗歌颔联“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仔细品读,结合着对整首歌的感悟和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历史人物“王昭君”“张丽华”可以判断,这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此借用王昭君、张丽华得不到重用的典故,来暗示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的无奈。要注意诗人和王昭君等人的遭遇的相似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思念故乡之情

【小题2】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很简单,也没有要求简析,答出即可。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题问得较笼统,应该说表现手法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相同的是都借景抒情,不同的是景与情的关系,一是正衬,一是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金谷园

杜牧①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②。

[注]①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唐时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②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大将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19.请结合本诗的前两句分析景情关系。(6分)

20.请从后两句中指出诗眼是哪一个字,并结合三、四句进行赏析。(5分)

【答案】

19.前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面对现已荒芜的金谷园,作者触景生情,想起此处曾经的繁华,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2分)尽管眼前的流水依旧,春草依旧,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2分)作者感慨今昔之变化。(1分。注意学生可能在第一处指出情感,可以

20.“怨”是诗眼。(1分) 春日鸟鸣,本是赏心乐事,但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显得哀怨悲切;(2分)此时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让人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的旧事,寄寓了诗人的怜惜之情。(2分。此处指出“感慨世事变迁”“”亦可。如果答“怨——拟人”和“似——比喻”“坠楼人——用典”可以,但不作为采分点))

“怨”是诗眼。(1分)虽是春日里,但此时却是日暮时分,晚风略带凉意,鸟儿的鸣叫也显得哀怨、悲切;(2分)而此时的金谷园又是落花满地,不由得让人想起绿珠坠楼的旧事,不由得更让人怜惜悲伤。(2分。此处指出“感慨世事变迁”“”亦可。如果答“怨——拟人”和“似——比喻”“坠楼人——用典”可以,但不作为采分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然后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诗歌前两句,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情感。“逐香尘”“草自春”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金谷园的荒芜、凄凉景象,环境描写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即借景生情。所以,答题时,对景物描写分析后,还要把作者的感慨今昔之变化的思想情感答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反复品读后两句,然后结合着注释体会后两句所蕴含的意境,再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这种意境的词即可。“日暮”“东风”“啼鸟”本是诗人笔下的三种景物,一个“怨”字却巧妙的把这三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画面感:日暮斜阳,晚风微凉,鸟儿发出哀切的鸣叫,自然就令人感觉有一种凄凉感,在这种氛围下,看到眼前感伤的“落花”不由得要联想到“绿珠坠楼”的旧事,诗人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内心的怜惜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