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7分)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24.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3分)

25.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24.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小题2】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②“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得。③“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解析】

24.

试题分析:①能够点明“拟人化手法(或化静为动)”给1分;②能够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应扣住“翠绿的泉水”;③能够答出效果:“生动传神”的效果给1分;或者答“表现出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也给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能够答出①点给2分,其中一句1分;能够答出②③点中任何一点给2分。第②点答“恬淡闲适”“淡泊闲散”等同样给2分,答喜爱、愉悦等不给分;第③点答“失落、无奈、落寞、孤独”等同样给2分,答伤感、悲伤等可给1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初见嵩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21.从形式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2分)

22.“数峰清瘦出云来”中“清瘦”一词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七言绝句(或七绝或绝句)(2分)

2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3分)。体现了诗人感情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25.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4分)

26.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5.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1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1分)的壮观(1分)景象。

26.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1分)以及义正辞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1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1分)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由颔联中两个人格化的动词“浸”和“傍”,可以明显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至于第二问这类题目的解答思路是,由分到总,先细述分说相关的各种景象描写,再总结概括整个意境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这虽然是一首边塞诗,但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北 塘 避 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23.解说首联中“暑烦”“尘寰”的含义。(2分)

24.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作赏析。(5分)

【答案】

23.“暑烦”既指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尘寰”指尘世,即现实世界。(2分,各1分)

24.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着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中词语的含义的题目,解释是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重视深刻含义,一般都和诗歌的主旨有联系。探究诗歌主旨时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的关键的词语,题目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从诗中的关键词语“闲”“自足”可以看出是想远离世间的烦恼。由此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赏析的题目,“境界高远”主要应从诗歌的主旨和意象的选取的角度入手,本诗选取的主要意象“鸟”“鱼”“雨”“云”“莲”,创设出鲜明的意境。诗歌的主旨上题已分析。答题时结合诗句逐联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4.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2分)

2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

24.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25.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意概括的题目,比较简单,诗中的词语“烟色”“白”“流来”可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主旨概括的题目,诗歌主旨概括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此题没有注释,题目也没有必要的信息,只能靠关键的词语,关键的词语“惜”可见是喜欢,“无家客”可见是思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广陵吊史阁部

(清)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24.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5.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4.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25.(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主旨的探究题目,诗歌的主旨探究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本诗的题目“广陵吊史阁部”,从中可以看出是对死者的吊念,吊念是一般是要述说人物的功绩或人格,从注释“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可以看出主要是赞颂史可法的人格,从诗中关键的词语“一柱撑”“岁寒真气”也可以看出是对人物人格的赞颂,结合这些,再结合诗句中选取的“梅花”的意象的特征,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通过两句诗的比较分析哪一种蕴藉耐味,一般顺着作者的思路分析原诗的好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是综合考核,难度不大,从三类中选取典型的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方式是:手法+解释+加效果。比如:诗歌的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解释),凝练又生动(效果)。第二联运用对比衬托,第三联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方法。结合上面例子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21.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22.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1.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 (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22.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通过两句诗的比较分析哪一种蕴藉耐味,一般顺着作者的思路分析原诗的好处,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诗是两句,应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入手分析,主要的作用是铺垫和比喻、拟人的修辞,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全诗答出表达效果;本句又是诗歌的开头,诗歌的开头主要是点明主旨、奠定情感基调,如是景物描写还有烘托渲染之作用,本诗主要是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概括的题目,首先是一抑三扬先解释清楚,一抑是指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三扬分别指“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主旨可以通过诗歌的题目、注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分析。通过注释分析此词是“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再结合词中的关键词语“气岸”“追两谢”“风流”可见是一种“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迈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26.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7.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28.诗中 “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26.飞花(答出“飞花”或 “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 (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7.① 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  卧       ④ 以实写虚  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28.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意思对即可。1分)①惜春 伤春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写对两点即可得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可得出所写意象。从“减却春”“且看欲尽”即知是花将落尽的暮春时节。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7.

试题分析:① 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②以小见大。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6分)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18.两首诗都写了寒食节断火的生活场景,态度却有高下。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孟诗 ,张诗(2分)

19.简要赏析两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

18.孟诗自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张诗乞怜(题目“献太守”),自惭,“惭愧四邻教断火”“堪笑”“堪怜”(孟,有气节;张,献媚

19.孟诗以乐景衬哀情,(用典); 张诗以哀景衬哀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重点分析诗人的态度,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诗歌题目和注释中获得诗歌写作背景,然后,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诗人态度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两首诗歌都是写寒食节的,孟诗表现的是诗人远在他乡过寒食节,因为贫穷,所以往往不生烟火,并只是单独为了纪念介子推,所以,有自嘲的意思。张诗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献给太守,故意自惭、乞怜。孟诗表现出了做人的气节,张诗表现出了献媚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特点,大都以修辞手法,描写等为主。在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孟诗第一个句子运用了景物描写“二月江南花满枝”以江南的春意来反衬自己的哀愁;张诗运用了“三径苔荒一钓船”,以凄凉的景物描写来衬托自己的哀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7分)

送友人出塞 (吴伟业)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1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蕴含怎样的“情语”。(3分)

20.试对诗歌最后两句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9.在黯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出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的景象,以送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这无涯的荒草在萧瑟的秋风中伤心失色,凄凄含凄,也正如诗人一样,伤心无限

20.不知道西风吹拂,雪浪汹汹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深切的牵念和忧惧。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句的具体语境,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上句“此去流人路几千”可知,这是一个送别友人的场景,“草、天”形象的描写出了荒草与天际相连的凄凉境地,环境描写是为烘托心理服务的,所以,在答题时,要把这句景物描写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哀伤的作用写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品读诗歌最后两句,感悟意境的意蕴,找出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进行想象。如“西风雪”、“问渡船”分别是黑水和江南两地的不同景象,通过对比,就把友人流放的黑水的险恶荒凉之地表达出来;在答题时,还要把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对突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怀念的作用写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