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24.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5.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4.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5.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24.考查对诗歌中具体的字赏析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辨析其表达效果。
25.考查诗句的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fó jiāo 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8.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19.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
18.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19.“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第(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第(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2)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注意:读懂古典诗歌内容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读懂古典诗歌的内容,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微观上,从具体诗句入手,将每句的意思分别叠加,方可构成画面;宏观上要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做深入思考。读懂了诗歌内容,就可以进而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往往附着在诗人所选定的的具象上,这样具象加上了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就成为了意象。因此把握意向就成为了分析概括诗人情感的关键和捷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5.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答案】
24.B
25.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解析】
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古诗的内容,要注意四点:一是题目,它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着整首诗的内容;二是诗人,也就是联系诗人的风格和背景,诗人论诗;三是诗中的关键意向,这些意象往往揭示着诗歌的思想感情;四是注释,关键处的注释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诗意。联系李白和诗中的意象,结合注释,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家。作者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自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所以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5.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们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22.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2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案】
22.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飞起了,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起来来的动态美。
23.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反映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22.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并加以分析给2分。类型题总结:回答描写的精妙或描写的作用,包含两方面内容:描写的手法和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考点定位】考查凭借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3.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关于人物形象题,先要明确是具有什么特征的哪一类人。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29.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30.“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1.《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9.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30.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1.“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
29.“太古”,指远古时期;远古万物都不复存在。“山静似太古”,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就如这万物都不复存在的远古,这是诗人用来渲染周围的环境:诗人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这是诗人空间上的渲染。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30.这一联谈及两个对象——“世味”与“时光”。对“世味”诗人是“门常掩”,对“时光”诗人称“簟已便”。一句一事一心境。结合诗后所给注释,可知“世味门常掩”,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盛夏时分,醉卧竹席,是多么惬意,由诗意可知诗人恬淡的心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31.命题者没有难为学生,将“芒焰在简淡之中”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就是用诗句来解释诗评的话。就本题而言,诗歌中的哪些方面是平淡的,这平淡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激烈情感。本题赋分4分,可从两个角度切入。比如,平淡——人的平淡、物的平淡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5.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16.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案】
15.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16.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15.从两首诗中的“独”看出共同点“孤独”,从景物特征看出淡静与凄冷的不同,分析应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意象。
【考点定位】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16.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冷晕侵残烛,运用借代,用部分代整体。本题借代较隐蔽,考生需紧紧抓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手法考虑。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赏析】(1)这是个山中秋夜,明月高悬斜挂在墨绿的山边,皎皎如烛光,真是一幅天然墨水画,带着秋意的霜风不时拂动着翠竹,摇曳不定的翠竹发出的簌簌声无意惊醒了正在栖息的山鸟,它扑楞着从一树飞向别一树!这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都被我这个半夜还未眠的独宿诗人感知到了。这首诗奇妙处,就是仅仅用二十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情画意场景,在这诗情画意中,你不仅仅是在读一首五言绝句,而是在随着诗人的脚步,与他同置山中,与他共鸣,随着他的视角,静静独宿在山中,用整个身心去聆听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韦应物《秋斋独宿》所描写的显然不是作为刺史的韦应物的生活情趣,而恰恰像是个恬淡自适的幽人逸士所追求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与禅子追求的恒常清净、自我解脱的境界并没有什么不同。
(2)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人。登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6)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仕五朝,宦海沉浮,居官廉明,直言敢谏,死而后已。是金代后期的着名文学家,继党怀英之後与杨云翼同为文坛领袖。主张宗唐复古、倡导风雅,大力纠正章宗后期浮艳尖新的创作倾向,为金代后期文学的正确发展作出了贡献。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7分)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北山: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24.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3分)
25.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24.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小题2】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②“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得。③“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解析】
24.
试题分析:①能够点明“拟人化手法(或化静为动)”给1分;②能够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应扣住“翠绿的泉水”;③能够答出效果:“生动传神”的效果给1分;或者答“表现出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也给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能够答出①点给2分,其中一句1分;能够答出②③点中任何一点给2分。第②点答“恬淡闲适”“淡泊闲散”等同样给2分,答喜爱、愉悦等不给分;第③点答“失落、无奈、落寞、孤独”等同样给2分,答伤感、悲伤等可给1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初见嵩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21.从形式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2分)
22.“数峰清瘦出云来”中“清瘦”一词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七言绝句(或七绝或绝句)(2分)
2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3分)。体现了诗人感情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25.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4分)
26.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5.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1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1分)的壮观(1分)景象。
26.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1分)以及义正辞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1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1分)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由颔联中两个人格化的动词“浸”和“傍”,可以明显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至于第二问这类题目的解答思路是,由分到总,先细述分说相关的各种景象描写,再总结概括整个意境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这虽然是一首边塞诗,但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北 塘 避 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23.解说首联中“暑烦”“尘寰”的含义。(2分)
24.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作赏析。(5分)
【答案】
23.“暑烦”既指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尘寰”指尘世,即现实世界。(2分,各1分)
24.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着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中词语的含义的题目,解释是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重视深刻含义,一般都和诗歌的主旨有联系。探究诗歌主旨时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的关键的词语,题目没有什么有用的信息,从诗中的关键词语“闲”“自足”可以看出是想远离世间的烦恼。由此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综合赏析的题目,“境界高远”主要应从诗歌的主旨和意象的选取的角度入手,本诗选取的主要意象“鸟”“鱼”“雨”“云”“莲”,创设出鲜明的意境。诗歌的主旨上题已分析。答题时结合诗句逐联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