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23.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24.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比喻或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的形容为能__三江五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浪的威势。(写出一种手法1分,分析1分)

24.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试题分析:

23.“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

24.诗的后四句着重抒吐情怀。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两个小题都不难,命题中规中矩,答案规范。注释部分补充了写作背景,对考生理解诗歌,知人论世很有帮助。

(一)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咸阳①城西楼晚眺 许 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咸阳,秦汉两代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

(1)《登高》用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基调,《咸阳城西楼晚眺》用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基调。(2分)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都是千古名句,你喜欢哪一句?请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哀(或“悲”);愁(各1分)

    (2)答:(4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了落木茫无边际,“不尽”写出了江水源远流长,“萧萧”拟声,写出了落木窸窣之声,“滚滚”写出了江水汹涌之状、雄浑壮观的气势(或宏阔深远的境界)。(扣住“无边”“不尽”赏析得2分,扣住“萧萧”“滚滚”赏析得2分;若只解释句意得1分,答“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得1分,答“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一枯一荣的落木发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和苦痛”得1分,加满4分为止。)   

(4分)“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景物描写颇具暗示性,写风云突变,日沉雨来,迫在眉睫,暗示一场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将横扫晚唐。(或: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 从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这写的是实景却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蕴含了一种社会体验。“风为雨头”是自然界的规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扣住“初起”“沉”赏析得2分,扣住“欲来”“满”赏析得2分,简单解释句意得1分.加满4分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从诗的章法结构来看,读律诗要特别关注诗的首联和诗的尾联。诗的首联,常常统领全诗,或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所选的这两首律诗,其首联即是这样。具体来说,就是其首句中的“哀”与“愁”。对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作简要赏析,诗句选其中的一个,赏析的角度也是选其一。内容上,就是这两句诗所描绘出的具体内容,突出其特点,如“无边”句宏阔深远的境界等,更要注意其深刻内涵。形式上,主要是其表现形式或手法。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表现手法的判断是基础,是关键。因为这种手法的判断出现了问题,而其后的解说和表达效果都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整个题目就可能不得分了。所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手法的判断一定要谨慎和认真。对此,要认真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征,并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根据具体的诗句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3.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4分)

【答案】

22.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体会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答题时,要抓住景物描写中的关键词“哀”“白”“萧萧”“滚滚”来体会诗人所渲染的凄凉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此类题答题思路就是分析景物描写,再答体现的作者思想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无边”“不尽”在诗句中,可以分别理解为无边无际、奔流不息的意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作为描写对象,以强烈的气势抒发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在分析情感时,要结合着整首诗歌的语境,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 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③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22.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22.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23.对比(反衬)。一二句主要以勤政楼此刻的衰败冷清与当年之繁华热闹相对比。后两句主要是苔藓的繁盛与勤政楼的衰败荒凉相对比。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此诗讽刺唐玄宗徒好勤政之名,后期只顾享乐而误国,千秋节、承露囊之类都成了千秋话柄。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注释和诗中关键词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从“名空在”“世已无”“紫苔”等词上看,该诗属讽刺朝政、怀古伤今题材的诗,基于此可分析作者的感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该诗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中“千秋佳节”“承露丝囊”分别“名空在”“世已无”,这就形成了古今对比,后两句的“紫苔偏称意”又与勤政楼的荒凉形成对比。因此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以上分析可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2.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4分)

23.“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4分)

【答案】

22.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23.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目对赏析的角度规定得很明确。首先要分清诗中哪是“动”,哪是“静”,再思考其关系:是动静结合,还是以动衬静,或是以静衬动;再想清楚这么写的效果或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第一首诗主要是写诗人在静心读书,因此,“闲”中有读书之乐,第二首诗主要是写诗人约客不至,因此“闲”中却有等人不至的烦躁或失落,是外闲内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8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21.这首诗是在诗人心情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

22.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4分)

【答案】

21.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悲,世态炎凉之苦,年华已逝之哀,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答出一点给1分,答满三点给4分)

22.这句诗的妙处就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分)。松下的月光(月光透过松树)照进窗内,增加了诗人的空虚,给诗人一种更加清冷、寂寥(孤寂)之感。(2分)这样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耐人寻味)(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24.“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3分)

25.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4.这句运用反衬(或衬托、对比)的手法(1分),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2分)

25.①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2分)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如“花明柳暗”“愁”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花明柳暗”表现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的景象,而一个“绕”字,巧妙的把春色与愁绪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在此描写“花明柳暗”的春色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诗人的凄苦的愁绪,所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在古代诗词中,“鸿雁”具有漂泊在外思乡却又无法归去的凄凉之意,而诗人在“欲问孤鸿向何处?”一句中,以“孤鸿” 的形单影只,生动形象的把诗人的孤寂之情表现出来;“不知身世自悠悠”,以“不知身世”的“孤鸿”来比喻自己漂泊天涯前途未卜的凄凉。答题时,重点抓住“孤鸿”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内心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24.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4.用典(1分)。分别是“望帝啼鹃”(1分)与“精卫填海”(1分)。

25.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中,找出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如“杜鹃”“忧天泪”让人联想到了“望帝啼鹃”,由“精卫”“填海心”让人联想到了“精卫填海”。所以最后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诗句的整体内容和写作背景,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时,要抓住“寸寸”这个词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赞美和热爱的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运用的历史典故“望帝啼鹃”和“精卫填海”,分析答出诗人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愿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坚定决心。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大庾岭 北驿

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一]

[镜头二]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二]

【答案】[画外音1]礼让三分,显示你对生命的珍爱;文明交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画外音2]亮了一夜的日光灯,丢了一时的责任心。(一句3分,共6分。价值取向1分,体现主旨1分,修辞手法1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一定要注意先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句式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如镜头一,可以找出关键词:耐心等待、孩子们、敬礼,由耐心等待可以联想到文明交通或者礼让三分,由孩子们可以联想到真爱生命,由敬礼联想到赢得尊重。镜头二,日光灯,可联想到责任,亮一夜可联想到责任心的丢失。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24.“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3分)

2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4分)

【答案】

24.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1分)另一层意思是兴龙寺主人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2分) [3分。表层意思1分;深层含义2分。]

25.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衬托、对比)老柏树在春风到来之时保持这原有的姿态,(1分)突出了老柏树的超然物外、从容淡定,(1分)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受环境影响,淡定从容精神品质的赞叹。(1分)(或)双关,“春风来似不曾来”既写老柏树四季常青,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从容的高尚品质,一语双关。(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贵,寻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老柏树象征寺院主人等。(或)托物抒怀,如借老柏树在春风到来时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抒发了对超然物外、淡定从容品质的歌颂和向往。 [4分。反衬、衬托或对比1分,分析到位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一语双关。在分析表层含义时,可以结合着“老柏树”“春风”两个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老柏树的四季常青的风姿表现出来;在分析深层含义时,就要结合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背景来组织答案。把老柏树的象征意义或者以物喻人的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这首诗先描写世人喜爱牡丹,再写老柏树的四季常青的风姿,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或者对比。答题时,可采用“这首诗用描写…来反衬…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的赞美之情”这一的句式来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