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即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
22.诗人在题目中点明“幽居” 却在第二联中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2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
【答案】
22.不矛盾。诗人写处处蛙鸣,似与清幽的氛围相矛盾,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用热闹喧腾的蛙鸣来彰显整体环境的幽静。这是典型的以声衬静的手法。(4分。观点1分,手法2分,阐释1分。)
23.既有因景色幽美而生出的怡然自得之乐(或闲适之情),也有因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倍感寂寞的惆怅,还有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慨叹。(4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得4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3.试题分析: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目。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22.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3.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案】
22.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23.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前四诗句有“客心如萌芽”“去作西江梦”,可见修辞手法为比喻。把客心比作萌芽,把游历的生活比作梦。比喻的修辞功能,就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围绕此去说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23.试题分析:不要把题干中的前一句话视为可有可无,它其实提示了我们的答案内容。送别的对象是门人,而诗人的情感也就是围绕门人来抒发的。诗前四句是表现门人对未来游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瓣深长怀念,后六句表现诗人对门人的赞扬、嘱托和期望。答案点在后六句。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诗歌的语言、饱含着思想和情感,也必然会透露出思想和情感。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析语言的重点是:①抓题眼,抠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③从景语中感受情。④从情语中体会情。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25.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6.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27.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
25.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幽,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界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26.修辞:拟人 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与“黄”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点明角度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27.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25.试题分析:野菊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很鲜明,“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刻画出一个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高洁的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26.试题分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也就是对诗句语言的赏析。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做该题时,自选任一角度即可,但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赏析诗歌的语言可以有很多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感__彩的角度等等,只要找准一个角度,能准确的分析就好。
27.试题分析: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的这种说法正体现了一种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相得益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29.诗的第三联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30.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注意:只答比喻手法也可。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联的意思是说,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就象是下雨,月光照在平沙上就象是寒霜。可见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时间为夏夜,可见其夏夜的清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处乎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概括来说就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应结合具体的诗歌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尤其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这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全诗以“夕”(或“望”)字统领全篇。然后作具体的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以某字统领全篇的题目的解读,相对来说较为定式和容易:首先确定全诗以某字统领全篇,然后以某字为中心,具体分析全诗的内容体现出某字。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题(11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22.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3.“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使用对比(映衬)手法。(2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3分)
或:使用渲染手法。(2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3分)
23.(6分)“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逸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先答出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回到原诗中进行分析,然后说出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表现手法的判断是基础,是关键。因为这种手法的判断出现了问题,而其后的解说和表达效果都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整个题目就可能不得分了。所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手法的判断一定要谨慎和认真。对此,要认真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征,并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根据具体的诗句来作出准确的判断。
23.试题分析:通过分析结构寻找答案。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炼和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4、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23.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比喻和夸张(2分)。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1分),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1分)。
23.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1分),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1分);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2分);③借“今头白”、情“不尽”(1分),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1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体现在将恶浪喻成“万骑”夸张体现在写风浪能“气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前提是要明确诗歌哪些地方运用了哪种或哪些修辞手法,然后据此找出并结合诗句展开赏析此种修辞手法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好处。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注释,可知作者诗中应体现出被罢免的愤懑,根据前两句写风和浪,可知作者对处境险恶无奈,而颈联“空荒”“ 待残更”则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愁,尾联写出自己年华空老虽仍胸怀国家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此题是考查作者的复杂情感,说明情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这样就要结合每一联甚至每一句概括作者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然后连缀成要点。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23.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24.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比喻或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的形容为能__三江五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浪的威势。(写出一种手法1分,分析1分)
24.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试题分析:
23.“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
24.诗的后四句着重抒吐情怀。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两个小题都不难,命题中规中矩,答案规范。注释部分补充了写作背景,对考生理解诗歌,知人论世很有帮助。
(一)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咸阳①城西楼晚眺 许 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咸阳,秦汉两代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
(1)《登高》用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基调,《咸阳城西楼晚眺》用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基调。(2分)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都是千古名句,你喜欢哪一句?请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哀(或“悲”);愁(各1分)
(2)答:(4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了落木茫无边际,“不尽”写出了江水源远流长,“萧萧”拟声,写出了落木窸窣之声,“滚滚”写出了江水汹涌之状、雄浑壮观的气势(或宏阔深远的境界)。(扣住“无边”“不尽”赏析得2分,扣住“萧萧”“滚滚”赏析得2分;若只解释句意得1分,答“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得1分,答“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一枯一荣的落木发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和苦痛”得1分,加满4分为止。)
(4分)“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景物描写颇具暗示性,写风云突变,日沉雨来,迫在眉睫,暗示一场社会动荡的暴风雨将横扫晚唐。(或:诗人于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 从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这写的是实景却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蕴含了一种社会体验。“风为雨头”是自然界的规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扣住“初起”“沉”赏析得2分,扣住“欲来”“满”赏析得2分,简单解释句意得1分.加满4分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从诗的章法结构来看,读律诗要特别关注诗的首联和诗的尾联。诗的首联,常常统领全诗,或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所选的这两首律诗,其首联即是这样。具体来说,就是其首句中的“哀”与“愁”。对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作简要赏析,诗句选其中的一个,赏析的角度也是选其一。内容上,就是这两句诗所描绘出的具体内容,突出其特点,如“无边”句宏阔深远的境界等,更要注意其深刻内涵。形式上,主要是其表现形式或手法。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表现手法的判断是基础,是关键。因为这种手法的判断出现了问题,而其后的解说和表达效果都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整个题目就可能不得分了。所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手法的判断一定要谨慎和认真。对此,要认真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征,并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根据具体的诗句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3.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4分)
【答案】
22.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体会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答题时,要抓住景物描写中的关键词“哀”“白”“萧萧”“滚滚”来体会诗人所渲染的凄凉气氛,以此来烘托诗人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此类题答题思路就是分析景物描写,再答体现的作者思想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无边”“不尽”在诗句中,可以分别理解为无边无际、奔流不息的意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作为描写对象,以强烈的气势抒发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在分析情感时,要结合着整首诗歌的语境,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勤政楼①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 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②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③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22.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22.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23.对比(反衬)。一二句主要以勤政楼此刻的衰败冷清与当年之繁华热闹相对比。后两句主要是苔藓的繁盛与勤政楼的衰败荒凉相对比。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过勤政楼》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此诗讽刺唐玄宗徒好勤政之名,后期只顾享乐而误国,千秋节、承露囊之类都成了千秋话柄。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注释和诗中关键词来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从“名空在”“世已无”“紫苔”等词上看,该诗属讽刺朝政、怀古伤今题材的诗,基于此可分析作者的感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该诗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中“千秋佳节”“承露丝囊”分别“名空在”“世已无”,这就形成了古今对比,后两句的“紫苔偏称意”又与勤政楼的荒凉形成对比。因此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以上分析可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