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答:                              

                                  

24.“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答案】

23.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24.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颔联仅十个字竟连缀写了六种景物,精简高妙地活画出了商山驿凌晨荒寂、萧索的特有景象;“移步换景”,将客栈里、客栈旁的景致一一呈现在读者眼ࡀĐXXX̀꿽㳰ŸXXX人联想出无限的旅愁羁苦。本题从手法角度考虑,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早春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点评:本题不仅考查了鉴赏,而且还变相考查了律诗四联的界定。如果不知道颔联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么这个题就无从下手。本题属于鉴赏的常规题型。

24.

试题分析: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温馨无比;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诗歌鉴赏中所有的手法、意象等都是为表现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同学们对这首诗比较熟悉,即使不熟悉,“客行悲故乡”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情感,而且审题上没有任何障碍。

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①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28.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9.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3分)

【答案】

【小题1】①托物言志(1分)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1分)

【小题2】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__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追求1分,分析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画诗大多通过对画中所描摹的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白自己的心志,因此手法常用托物言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对于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具体的答题思路常为: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小题2】试题分析:诗首两句写诗人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后两句写诗人画一清瘦的竹子,能作到清冷江边钓鱼的钓竿。诗人通过清瘦的竹子,来表明诗人清廉坚韧的心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答案】

【小题1】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小题2】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的矛盾心理,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颔联、颈联分别指第二联和第三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这是道意境类的题目。做这类题目的思路是:找出所在句子中的意象,结合诗句描绘画面。把握找出意象的共同特征,用两个形象词概括画面的特征。

【小题2】试题分析:诗歌一二两句景中有情,从表现手法来看,应为抒情方式。“独有”在外做官、漂泊在外的诗人,反而对异乡的新春物候感到新奇和大惊小怪。至此,艺术手法可具体明确为乐情衬哀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问的是情,诗写的是景,因而考的就是抒情方式。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在间接抒情中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等。可根据景情关系,确定其到底用了哪一种抒情方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25.宋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首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4分)

2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答案】

25.“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意思对即可)

26.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试题分析:首联意思是小径和暖绿草如织,山上晴朗野花更繁。“暖”“晴”本指天气,诗中却说“径暖”“山晴”,可见此二词有其妙笔之所在,然后分析诗句,“径暖”“山晴”乃“草如积”“花更繁”的原因。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答“积”“繁”,若言之成理亦可。另外“暖”“晴”与作者的心情结合起来也是很好的得分点。

26.试题分析:诗歌借景抒情时,一定要概括景物的特点,不能只是指出景物。从关键词“草如织”“山晴”“花更繁”“一川水”“数家村”可得出“宁静幽美”的特点;从“静憩”“鸡鸣午”“犬吠昏”亦可见“宁静”及生活的自由闲适。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是分析诗歌意境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分析诗歌作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9.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表达了惜别的深情。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0.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9.试题分析: 从题目“送”字,第一句中的“别”字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二句“风”“雨”两个特定意象给人悲凉之感。“入舟凉”不仅仅是身体的凉,更是心情的悲凉。

考点: 本题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本题选用的是典型的送别诗,命题也比较典型,只是难度偏小。

20.试题分析: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指本诗后半部分的虚写的艺术效果,这是本题的答题方向。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考点: 本题是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借古人的观点出题,含蓄地表达了命题意图,这是经常用到的命题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死板,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其次,本诗的写法与柳永的《雨霖铃》写法一致,所以与教材扣得比较紧。这是一道值得称道的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16.这首诗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迷”字包含几层意思?

17.这首诗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6.①前两句描写了飒飒青枫、凄凄冷雨、迷蒙秋色、邈远路途。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依依不舍、低回悱恻的离别之情。(或: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2分)②“迷”字包含两层意思,既是当时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明了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了友人前途的渺茫。(2分)

17.①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②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

【解析】

16.试题分析: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点评:炼字题型首先要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最后再回答表达怎样的感情。

17.试题分析: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修辞手法: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比较鉴赏。

点评:诗歌的比较鉴赏关键找出比较的角度,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上选择角度,不仅比较相同点,有的还要找出不同点。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即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箨龙和木笔均为初夏常见之物。

22.诗人在题目中点明“幽居” 却在第二联中渲染“草深无处不鸣蛙”,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2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

【答案】

22.不矛盾。诗人写处处蛙鸣,似与清幽的氛围相矛盾,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用热闹喧腾的蛙鸣来彰显整体环境的幽静。这是典型的以声衬静的手法。(4分。观点1分,手法2分,阐释1分。)

23.既有因景色幽美而生出的怡然自得之乐(或闲适之情),也有因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倍感寂寞的惆怅,还有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慨叹。(4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得4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3.试题分析: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目。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22.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3.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案】

22.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23.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解析】

22.试题分析:前四诗句有“客心如萌芽”“去作西江梦”,可见修辞手法为比喻。把客心比作萌芽,把游历的生活比作梦。比喻的修辞功能,就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围绕此去说表达效果。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23.试题分析:不要把题干中的前一句话视为可有可无,它其实提示了我们的答案内容。送别的对象是门人,而诗人的情感也就是围绕门人来抒发的。诗前四句是表现门人对未来游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瓣深长怀念,后六句表现诗人对门人的赞扬、嘱托和期望。答案点在后六句。

考点: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诗歌的语言、饱含着思想和情感,也必然会透露出思想和情感。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析语言的重点是:①抓题眼,抠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③从景语中感受情。④从情语中体会情。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25.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6.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27.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

25.野菊生长在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幽,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界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26.修辞:拟人   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与“黄”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点明角度1分,分析1分,情感1分)

27.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25.试题分析:野菊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很鲜明,“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刻画出一个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高洁的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

26.试题分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也就是对诗句语言的赏析。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做该题时,自选任一角度即可,但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赏析诗歌的语言可以有很多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感__彩的角度等等,只要找准一个角度,能准确的分析就好。

27.试题分析: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尾联的这种说法正体现了一种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相得益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解答这一类的题,最好能知人论世,知道诗人的生平,什么时期是什么诗风,遭遇过什么事。但是如果这个诗人不是你所熟悉的,就应该结合诗文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都是在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29.诗的第三联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30.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注意:只答比喻手法也可。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联的意思是说,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就象是下雨,月光照在平沙上就象是寒霜。可见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时间为夏夜,可见其夏夜的清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处乎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概括来说就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应结合具体的诗歌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尤其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这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全诗以“夕”(或“望”)字统领全篇。然后作具体的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篇章结构的理解。这种以某字统领全篇的题目的解读,相对来说较为定式和容易:首先确定全诗以某字统领全篇,然后以某字为中心,具体分析全诗的内容体现出某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