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24.赏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4分)

25.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4.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修辞2分,感情2分。)

25.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扣住“曲折委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解释三、四句,然后再挖掘诗句的深层意义,最后归纳思想感情。类似题答题步骤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26.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4分)

27.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 “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4分)

27.虚实结合(或想象),前一句实,后一句虚。前一句写诗人目送着友人的行舟远去,直至消逝在长江尽头;后一句想象着友人正在夕阳灿照的五湖(当指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4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是炼字型题目,注意答题格式。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 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 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 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 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 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 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生要弄清诗歌的表现手法。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 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 明媚的春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释】:①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26.“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7.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6分)

答:

【答案】

26.(5分)“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2分)“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2分)

27.(6分)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2分)尾联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2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解答时应结合句子加以分析,然后点明意象与诗人的关系,最后归纳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鉴赏角度——虚实,因此解答时要扣住这两个字逐联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25.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26.“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答案】

25.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26.“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6分。)

【解析】

25.试题分析:词的开头,写的是城郊的春日风光。在“绿水之旁,沙岸之畔”,举目一望,城墙内外春寒已退,春色渐浓。“花影乱,莺声碎”,那是一片热闹的好春。 这好象是眼前在处州的春景,但其实是他回忆中的春景。他记起在汴京时,同样是“水边沙外”,同样是“花影乱,莺声碎”,每逢这些佳日,便同一班友好(其中少一免有苏轼、黄庭坚等人),或骑马、或驰车,去到城郊园庭花木所在,诗酒流连,纵情玩赏。可是,如今却变成“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了。由于人在外地飘零,彼此喝酒不在一起,所以彼此的酒杯也疏远了。也是由于离别,彼此相思,正如柳永说的“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面对眼前春光,人却憔悴零落。只剩下自己一个,老友都四散分飞了。这时候,同自己相对的,只有天边的碧云,碧云逐渐同暮色结合起来,形成一片凄迷黯淡的气氛——这就是“碧云暮合空相对”,所以词的上片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这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题型,答这类题,一定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6.试题分析: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是追想当年朋友们在汴京的一段快乐的叙会。。“盖”是车子上遮阳的帷伞。“飞”是形容车子在奔驰。你看他们几个老朋友,坐着马车,在绿阴无限的官道上,指点江山,议论时政,何等徜徉自得,何其豪情胜概!不料转眼之间,__面发生巨变,朝廷中换上另一派政见不同的人物,原来的朋友们,一个都没有留下。他不禁惘然自失地问道:“携手处,今谁在?”于是,作者把这场巨大的政治失败,凝聚成为一句凄厉的绝叫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所以说,这里的飞红,不仅仅指飞花,还应该指他的那帮因政治变故而离散的朋友们,因此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6分)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2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2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

【答案】

21.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2分),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22.诗人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2分);就产生了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2分)

【解析】

21.试题分析: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作者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22.试题分析:作者年轻的时候像孟博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晚年却有归隐之心。像这样的情况大多都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做这道题最主要是看清题干,题干要求是“颈联”和“尾联”,注意到这一点,由于诗歌简单易懂,就没有问题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答:                              

                                  

24.“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答案】

23.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24.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颔联仅十个字竟连缀写了六种景物,精简高妙地活画出了商山驿凌晨荒寂、萧索的特有景象;“移步换景”,将客栈里、客栈旁的景致一一呈现在读者眼ࡀĐXXX̀꿽㳰ŸXXX人联想出无限的旅愁羁苦。本题从手法角度考虑,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早春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点评:本题不仅考查了鉴赏,而且还变相考查了律诗四联的界定。如果不知道颔联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么这个题就无从下手。本题属于鉴赏的常规题型。

24.

试题分析: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温馨无比;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诗歌鉴赏中所有的手法、意象等都是为表现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同学们对这首诗比较熟悉,即使不熟悉,“客行悲故乡”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情感,而且审题上没有任何障碍。

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①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28.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9.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3分)

【答案】

【小题1】①托物言志(1分)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1分)

【小题2】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__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追求1分,分析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画诗大多通过对画中所描摹的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白自己的心志,因此手法常用托物言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对于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具体的答题思路常为: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小题2】试题分析:诗首两句写诗人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后两句写诗人画一清瘦的竹子,能作到清冷江边钓鱼的钓竿。诗人通过清瘦的竹子,来表明诗人清廉坚韧的心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

【答案】

【小题1】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小题2】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的矛盾心理,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颔联、颈联分别指第二联和第三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这是道意境类的题目。做这类题目的思路是:找出所在句子中的意象,结合诗句描绘画面。把握找出意象的共同特征,用两个形象词概括画面的特征。

【小题2】试题分析:诗歌一二两句景中有情,从表现手法来看,应为抒情方式。“独有”在外做官、漂泊在外的诗人,反而对异乡的新春物候感到新奇和大惊小怪。至此,艺术手法可具体明确为乐情衬哀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问的是情,诗写的是景,因而考的就是抒情方式。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在间接抒情中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等。可根据景情关系,确定其到底用了哪一种抒情方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25.宋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首联上下两句各有一字体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4分)

2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答案】

25.“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意思对即可)

26.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试题分析:首联意思是小径和暖绿草如织,山上晴朗野花更繁。“暖”“晴”本指天气,诗中却说“径暖”“山晴”,可见此二词有其妙笔之所在,然后分析诗句,“径暖”“山晴”乃“草如积”“花更繁”的原因。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答“积”“繁”,若言之成理亦可。另外“暖”“晴”与作者的心情结合起来也是很好的得分点。

26.试题分析:诗歌借景抒情时,一定要概括景物的特点,不能只是指出景物。从关键词“草如织”“山晴”“花更繁”“一川水”“数家村”可得出“宁静幽美”的特点;从“静憩”“鸡鸣午”“犬吠昏”亦可见“宁静”及生活的自由闲适。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是分析诗歌意境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分析诗歌作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9.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表达了惜别的深情。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0.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9.试题分析: 从题目“送”字,第一句中的“别”字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二句“风”“雨”两个特定意象给人悲凉之感。“入舟凉”不仅仅是身体的凉,更是心情的悲凉。

考点: 本题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本题选用的是典型的送别诗,命题也比较典型,只是难度偏小。

20.试题分析: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指本诗后半部分的虚写的艺术效果,这是本题的答题方向。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考点: 本题是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借古人的观点出题,含蓄地表达了命题意图,这是经常用到的命题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死板,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其次,本诗的写法与柳永的《雨霖铃》写法一致,所以与教材扣得比较紧。这是一道值得称道的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