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2.这二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4分)
23.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2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23.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解析】
试题分析:
22.杜牧的诗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王安石的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考生可以同意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定要把自己的理由讲清楚。
考点: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
2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23.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答:
【答案】
22.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形象2分,简析2分)(酌情给分)
23.①借景抒情。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⑤对比。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答出两种即可,每种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林则徐是“禁烟派”和“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为广东禁烟和沿海防敌做出了重大成绩。到头来,朝廷却给林则徐和其他禁烟官兵加上了“误国病民”的罪名。林则徐心中的委屈之大、悲愤之深,不言而喻。然而诗中并无灰心、沉落之意,这正是诗的可贵之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林则徐也是这样,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忘记了国家和民族。林则徐在谪戍伊犁期间,仍为加强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译辑《四洲志》首先察觉了沙俄窥视中国的野心。他老病之时,仍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见之。”历史证明,他的预见完全正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是运用了多种手法。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双关等。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等。分析时,首先指出手法名称,然后分析运用手法后产生的效果。要注意在分析时要结合诗意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诗。首句写天山的雄伟壮观。新疆境内的天山,由数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海拔多在三千至五千米,山峰终年积雪,所以又名雪山、白山。唐诗人岑参曾有“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天山歌送萧治归京》)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天山群峰耸立,常年积雪的雄姿。而这里用“万笏耸琼瑶”来刻画天山,这更为形象,且能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笏,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拿的狭长板子,形似一曲背老人。用“万笏”来形容天山,既状其山峰之众多而连绵,也状其山势之狭长而微曲。“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积雪,非常贴切。用一个“耸”字,点出了积雪的位置,是在天山的群峰之巅。次句即景抒情。林则徐这次西行自然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戏为塞外绝句》之七)的情景,寂寞、空虚之感自然会向他袭来。所以这第二句的意思是:高耸壮美的天山到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自己也含笑对山灵,“相对笑”嗓子,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中只能苦笑而已。第四句与一二句相照应,“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这时诗人虽然豪情尚在,但壮志难酬,时不饶人,头上的白发与山顶的积雪一样,都难以消除了。语句平淡,而深含愤慨之情,引人深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7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 这首诗写了__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分)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重阳节 “九日”“登高”(3分)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③榜(pē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行触石。
18.小题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
19.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怨”与 “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8.写了诗人脱身宦海,远离官场(1分),隐居山林(或寄情山水)(2分),躬耕田园(1分)的闲适(1分)生活。
19.诗人说“幸”到边地,(1分),不为官场事物所“累”(1分),隐居自然山水,啸歌山林,过着闲适的自在生活,表现出表面上的“无怨”(1分);而“偶似山林客”说明不是真正的隐居(1分),“来往不逢人”更不可能是快乐的隐居,“长歌楚天碧”也不仅是喜悦的狂放(1分),其感情中有“愤”有“恨”有“怨”(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结合诗题和注释读懂诗句内容,然后从中筛选关于生活的信息。根据注释①可联系课文《愚溪诗序》想到柳宗元的遭遇及其思想,根据注释②可知作者思想。诗的首联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以下三联写作者的隐居般生活,这种生活可从诗句中体现出来。答题时可扣住诗句内容,抓住要点叙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沈德潜的“不怨而怨”一语,答出作者哪些地方写了“不怨”,又怎样是在真实的在“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8分)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小题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
【小题2】分别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小题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径渝州前往三峡。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诗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小题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写行舟,李诗直接写船的地点变化,而陈诗运用手法,前面写两岸景物的变化衬托舟行之快,后面用物我静止的角度写船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情感的题目,答题是要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李诗中的“思君”可见是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陈诗结合注释“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正是一帆风顺之时,应是自己志向的表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注: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满怀希望回到长安。可是,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五个月后,白居易也自长安贬江州,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写的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20.请赏析诗歌前两句的主要表达技巧。( 4分)
21.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20.前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 , 一是“春雪”与“秋风” 对比, 交待时令特点, “春”字含着希望,喜悦自明; “秋” 字透出悲凉, 悲戚立见。二是“君归”与“我去”对比, 一个奉召还京, 一个遭受斥逐, ( 2分) 用人遭遇的对比表达了命运无常、 官场风云难料的悲慨之情。( 1分)
21.后两句通过写诗人“循、绕、觅”的三个动作, 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 摩挲拂试, 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 2分) 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深切的怀念和牵挂之情。( 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前两句的赏析,应该注意表现手法,从文中看“春雪”与“秋风” 正好形成对比,“君归”与“我去”对比,答出手法后,点明表达效果,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注释交代了做事的情景,结合诗中的“循”“绕” “觅”三个词语可见诗人渴望见到朋友的音讯,由此断定应该是对友人真挚深切的怀念和牵挂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5.诗人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16.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首联、领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样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大自然生活的喜爱,清闲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16.“邀”“纳”两字用得传神。(1分)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2分)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燕雀”“蝴蝶”“蜘蛛”这些都是以描写动景来反衬乡村的清净,答题时,要把这种动静结合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答出来。在答第二问时,要通过体会诗人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要理解情景相生,融情于景的写法。如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通过描写夏日村里里的燕雀、蝴蝶、蜘蛛等,表现出了“清静”的意境;通过运用拟人和想象及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来写月影和溪声的意境美,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然后再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而进一步体会出诗人的追求及情怀,可以从追求清静、归隐田园等方面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颈联,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找出能形象生动的展现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词,一般都是连接名词的动词。如“落落疏帘邀月影”,一个“邀”字,即把把疏帘和月光写活了,富有人一样的情味,答题时,可以结合着拟人手法的运用来作答;“嘈嘈虚枕纳溪声”一句,“纳”字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答题时,可以结合着对句意的分析,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角度来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24.赏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4分)
25.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4.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修辞2分,感情2分。)
25.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扣住“曲折委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解释三、四句,然后再挖掘诗句的深层意义,最后归纳思想感情。类似题答题步骤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26.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4分)
27.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 “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4分)
27.虚实结合(或想象),前一句实,后一句虚。前一句写诗人目送着友人的行舟远去,直至消逝在长江尽头;后一句想象着友人正在夕阳灿照的五湖(当指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4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是炼字型题目,注意答题格式。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 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 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 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 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 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 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生要弄清诗歌的表现手法。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 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 明媚的春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释】:①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26.“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7.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6分)
答:
【答案】
26.(5分)“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往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2分)“南飞雁”和诗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凉处境。(2分)
27.(6分)颈联实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2分)尾联转入诗人的想象: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故乡,虽然见不到故乡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2分)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解答时应结合句子加以分析,然后点明意象与诗人的关系,最后归纳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鉴赏角度——虚实,因此解答时要扣住这两个字逐联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