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竹笋的壳皮。

12.请从词中找出四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4分)

13.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下阕。(3分)

【答案】

12.清明细雨(清明雨),1分。  衔泥春燕(衔泥燕、筑巢燕、春燕),1分。新绿修篁(新绿篁、脱箨篁、脱箨修篁),1分。  褪花新杏(新杏、未酸新杏),1分。评分说明:共4分,每个1分,修饰语不可少,以符合“最能体现春”的要求。若仅有中心词,而无“最能体现春”的修饰语,如“细雨”“碧溪”“燕子”“修篁”“杏子”,则2个1分,4个2分,5个也是2分。

13.答案A以乐景衬悲情,(2分)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2分)【评分说明:术语1分;解说具体完整2分;运用“术语前,解说后”的格式,1分;共4分。】

答案B以乐景衬哀情,用江南新春美景来反衬作者故国之思、__之痛。【评分说明:术语1分;解说具体完整2分;运用“术语前,解说后”的格式,1分;共4分。】

答案C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评分说明:术语1分;解说具体完整2分;没有运用“术语前,解说后”的格式,0分;共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句,根据题干上提示语言“春景”可找出符合春天特征的意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本题中[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景物虽美但故国不在的悲哀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2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4.诗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

23.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24.诗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既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

23.

试题分析:“ 自君之出矣”可见抒情主人公的丈夫远行;“不复理残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思君如满月”一个“思”字则表明思念之情;“夜夜减清辉”又显日夜憔悴。可得出一位因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该诗首句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省: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独特,饶富新意,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__《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你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寄 黄 几 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7.本诗颔联被称为“奇语”,请从它使用的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简要赏析。(4分)

18.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7.参考一:意象密集(意象并列)的手法,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1分)②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不用动词,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6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2分)③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韵味。(1分)

参考二: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②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2分)③“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18.① 赞扬了黄几复的廉洁能干,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1分)②“持家四立壁”,作为一县之长,家中却徒立四堵墙壁,表现他清正廉洁。“不蕲三折肱”喻指他善“治国”。可惜这样一个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到白头的能干人却只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的哀鸣,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远地区作一个小县令。(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概括分析能力。题干提示,本题表现手法不止一种,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本题没有具体明确艺术手法的类别,可从最直观最主要的方法入手,本诗主要“奇”在对比手法和意象密集上。对比的点主要是“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明媚欢快与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象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6个,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诗歌最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看,颈联写好友家里虽为县令,却家徒四壁,但他能做到“君子固穷”,志存高远;但有,只有。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黄几复安于贫困,不从官场世故中求取诀窍。尾联惋惜黄几复学而不倦苦读白头却得不到重用,还在那个猿猴啼哭、四处瘴气的地方任县令,赞扬不肯屈从流俗的高洁品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宋)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6.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7.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4分)

18.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

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6.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自然生活(1分)的喜爱之情(1分)。

17.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2分)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2分)

18.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满生机(1分) ;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1分);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温情”或“暖色”,意对即得1分):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1分)

【解析】

16.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借景抒情小诗。要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要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蟋蟀和鸣蝉声,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这样的景致,诗人对此喜爱之情由此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本题是表达技巧题,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其表现手法,然后对其进行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诗的一二两句,“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有蛩吟蜩鸣,看到玉簪花,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描绘;前者是动静,后句是静景,这是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这一重点,而立足点应是“不冷”上。具体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说明其如何不冷:秋日蛩吟蜩鸣,却能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落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塘虽只有秋荷,但有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 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具体答题时,可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用分总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27.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28.“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29.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7.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的自得,写山水有情;(2分)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 “绿”.“白”相间;(1分)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1分)

28.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1分)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1分)

29.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语言朴素,不肆雕琢,清新自然.情感平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解析】

27.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诗人用“自得”“有情”赋予绿杨白鹭山水人格化,运用了拟人手法;“绿”“白”相间,以色彩来表现美景,这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近”“远”,体现了描写景物时,远近结合的特点,给人以画面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反复品读,体会这两句的深意,找出关键词,然后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及注释来体会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天意”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盛衰的坦然;“轻”体现了诗人对待俗人轻视自己的态度。要把诗人的坦然和俗人的轻视相结合起来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时,要紧扣题干的提示“以清切闲淡为主”,从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意象特点、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具体的特点时,要结合能表现诗歌意境的关键词来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1.征铎:铎,duó,大铃。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2.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3. 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4. 杜陵:这里指长安,可指作者故乡。5. 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14.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2分)

15.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

16.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4.(1)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意对即可)

15.早行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的春景,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梦中故乡春天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之景与眼前旅途早行之景的鲜明对照,暗含旅途奔波劳累之苦、人生孤独飘零失意之感。(意对即可)

16.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形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意对即可)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的回答应包含内容与含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首选这句话的意思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枳花明驿墙”表现出诗人出行之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杜陵梦”的意思。杜陵是诗人的故乡,“杜陵梦”,是诗人故乡思念之情的体现。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对古人诗评的分析,要理解古人诗评的内容是什么,并结合诗句来解说。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11分)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5.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

2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答案】

25.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

26.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 “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1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意概括的题目,比较简单,诗中的词语“烟色”“白”“流来”可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主旨概括的题目,诗歌主旨概括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此题没有注释,题目也没有必要的信息,只能靠关键的词语,关键的词语“惜”可见是喜欢,“无家客”可见是思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蝉 羊令野

整个夏天

你的鼓噪不休

那种重复调子

令人思虑的

不知道谁抄袭谁的语言

高枝而

饮露餐风

你的自鸣清高

却在一夜西风里

噤住了自己的一张嘴

说你是懦夫也可以

说你是哲者也可以

不过

最难熬的冬来霜雪

等你脱壳之后

顶多是个空洞的标本

17.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3分)

【答案】

17.比喻、拟人(2分)“自鸣清高”“噤住自己一张嘴”赋予蝉人的情态和动作(1分),写出了蝉的自命清高和在外力下不能坚守自我的特点(1分)。

18.表达了诗人对蝉鼓噪却没有自己主张、一味跟风,自命清高但在压力之下不能坚守自我的讽刺。

【解析】

17.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概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对文本的内容有熟悉的掌握,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尤其是一些能表明作者感情和态度的词语。如本题中“鼓噪不休、自鸣清高、不过,最难熬的冬来霜雪,等你脱壳之后,顶多是个空洞的标本。”等语句,不难看出作者对待蝉的态度和在本文中的情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6.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17.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18.层峦耸翠,上出重宵;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19.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20.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2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23.臣________,死当结草。(《陈情表》)

【答案】

16.悟已往之不谏             17.感吾生之行休

1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9.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20.落霞与孤鹜齐飞               2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3.生当殒首

(每句一分,错一字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要注意“谏”的写法;小题2注意“休”的准确记忆;小题3注意“流”的准确记忆;小题4注意“蠡”字的写法;小题5注意“鹜”字的字形;小题6注意“僮”字的写法;小题8注意“殒”字的形旁。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