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6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在整体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来分析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从而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诗歌通过对“飞雪””绿树碧檐”“外边寒”“旋干”这些关键词的描写,对比突出了宫外寒冷,宫内融融春意的差距,有力讽刺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歌以“游乐万机轻”来咏叹帝王追求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树长生”点出了诗人感叹帝王升天,王朝兴衰一场空的结局。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题。
北歌
佚名①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②
注:①佚名:戍卒名不传。②稀:依稀。
19.“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评述的看法。(5分)
【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出征的戍边者形象。边人塞外戍守,环境的艰苦和自身的孤独,使他倍感思乡,梦中依稀望见白发老母在用乡音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更是感慨唏嘘,其伤怨之情催人泪下。(答题要关注“伤怨形色”,着重阐释边人的“形象”和 “感情”。其中人物形象3分,情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对诗句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然后由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来分析伤怨形色。可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句中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及衬托的人物形象特点。北漠、狼烟、铁衣、雪凝、风紧,这些关键词语体现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出征的戍边者形象。孤、伤心银发、乡音稀、梦,这些词语描写了边塞艰苦环境和自身的孤独思乡之情,用做梦的方式把思念家乡亲人的感人伤怨之情流露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这首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
33.在这首诗有“众鸟”、“孤云”、“敬亭山”等几个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含义更丰富,为什么?(4分)
34.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孤独失意,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孤傲豁达,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33.“敬亭山”。在诗中,作者将敬亭山人格化,他们像朋友一样“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山的伟岸与孤傲正是作者的人格体现。可见,该意象蕴含深刻丰富,更有表现力。
34.二者兼而有之。作者在政坛遭受了打击,而诗中营造了凄清的意境,可见其孤独失意;另一方面,独坐敬亭山,也是诗人的自我释放,“两不厌”说明诗人已经融入了自然,敬亭山的孤傲就是诗人的孤傲。所以说,作者是孤独又欢快,失意亦豁达,孤寂又超然的。
【解析】
33.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主题角度来分析这些意象词,由注释可知,这首诗是在李白在仕途失意之时,第二次游敬亭山所做。所以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及性格的才最丰富的意象。由“相看两不厌”的“两不厌”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敬亭山人格化,生动的表现了他们像朋友一样惺惺相惜。以相互欣赏表明了作者以山的伟岸与孤傲来衬托自己的人格。所以,“敬亭山”更富有意蕴。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4.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李白在政治上的失意的背景,来体会诗歌中渲染的凄清意境;从诗句“相看两不厌”,可知诗人李白以敬亭山的孤傲性格来衬托自己的人生性格。从这两方面来看,这首诗歌既表现了李白的孤独失意,又表现了他的性格孤傲的特点。答题时,要从景物描写的气氛和抓住意象词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26.对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说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偏”字用得特别工巧,形象地表现出新春来临时宦游人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惊,与尾联“归思”相照应。
B.颈联写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水上的绿萍,在晴朗的阳光下摇动着光泽。“催”和“转”两个字非常有力地渲染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C.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尾联是点睛之笔,诗人因宦游他乡,不能赏玩故园春景,辜负大好春光的“归思”之情跃然纸上。
D.本诗结构细密,循着诗题,层层拓展:“新”字扣住“早”;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早春景象,“云霞”两句呼应“望”,“淑气”两句呼应“游”,尾联与“和”字照应,点明了诗人和同伴的伤春思归之情。
27.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6.D
27.大海之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春色渡江而来,使江北刚刚回春。(2分)描绘了一幅早春日出时分万物更新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从表现手法和诗歌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D项,描述不正确,由首联“独有宦游人”可知,只有远离故乡外出做官之人,才对自然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点明了诗人自己的伤春思归之情。所以选D。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诗歌文意和意境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抓住关键词“云霞”“海曙”“出”“梅柳”“渡”“江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把早春日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出来即可。由诗人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可体会出诗人运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5分)
23.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诗的前两句运用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3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23.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2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为考查诗歌意象。本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解答时一般指出具体意象,再用这些意象构建诗人眼中的画面。最后得出诗人眼中画面的寓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之情自然流露;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22.“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5分)
23.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案】
22.“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2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3.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2分);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问题,对炼字的分析,一要写出手法,一般有修辞写修辞,其次还原诗中写画面。本诗中“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答本题时,一定范围只能在最后尾联上,位置不错,先写画面,分析意境,结合全诗来写感情。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蓄存了秋的气息,远处寺院传来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晚来檐角下群鸟归来,已见树丛中的那一星灯火。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映在雨后湖心中字写秋, 写晚, 却紧紧把握住暮秋黄昏绵雨暂歇的特定景色。“湿云”,既非雨中乌云,也非雨后淡云,而是仿佛被刚才的秋雨浸湿泡透,仍蓄积着浓厚雨意的阴云。归窠的群鸦则暗点诗题“晚归”。而一“重”字,不仅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传达为轻重觉,而且将前两景联接在一起,满天湿云好象堆压在群鸦背上,令人更感到雨意之沉浓。在这阴云鸦群组成的泼墨一般的背景上, 露出一角晴白。这一“出”字又颇妙, 似写原被雨帘遮住的野寺因乍晴而现 “出”, 又似写这新晴是因为野寺显现才显 “出”。晴以衬阴, 更渲染出湖岸周围阴沉、荒凉的氛围。
颔联写归途所见与所闻,又选择两个有特征的景物。诗人不写枯叶、落叶,而写“败叶”,这是被秋雨秋风摧折的残枝败叶,所以更多地蓄存了秋的气息。“寒钟过雨声”一句尤见工力。这里又一次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钟声)转化为肤觉 (寒),但妙在不是简单直接的使用,而是写远处野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仿佛经过秋雨的淋洗,也带上了阵阵寒意,与整个画面自然相贴。此联不只描摹了秋色与秋声, 而且传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接着通过地点、时间的转移写出了“归”字。将近归处,看得见屋檐了。但只是“半檐”,另一半或许是被归飞的群鸟挡住了吧;更近归处,已可见树丛中那一星灯火,时间也更晚了。古人有所谓“移步换形”,这里却以景的 “换形”而暗写了人的 “移步”。
尾句是归来后回望湖中,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劲厉的西风中,一轮明月初升, 映在雨后湖心中。西风之“动”反衬出湖月之静。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静静地伫立湖边, 凝望湖心秋月, 回味着归途秋景……
全诗无一字写人,却无一句不写出了“人”。因为作者没有简单地摹景,而是精心遣词造语, 写出他心灵所感受的 “景”, 因而这景也就表达了“人” 的感受、人的行动、人的心情, 所谓 “景中有人”。这正是此诗佳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习题。(6分)
落梅二首(其一)
陆 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18.请简要分析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19.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格?(3分)
【答案】
18.首句在全诗中具有衬托作用(1分),它为后面表现梅花的坚韧品格和崇高气节作铺垫(2分)。
19.诗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强以及不为苟活而摇尾乞怜的高尚品格。(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是梅花凛然开放于风雪之中,在花中气节最高洁坚毅的意思。分析语句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鉴赏时应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梅花”的特点,再结合诗人自身的遭遇,可知陆游以梅写己,借梅喻志。通过梅花,表达自己宁愿落魄一生,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坚毅不屈,不愿为仕途折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天仙子
宋·张先
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小官。倅,副职。②水调:曲调名。③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④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14.对全词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
B.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C.“帘幕密遮灯”是写在花园里,因风大,灯火需要遮蔽。
D.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暝”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15.《后山诗话》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意境高妙,历来为诗家称道。请对此句的妙处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C
15.(1)①以静写动。(1分)②月亮是相对静止的,但云的动使诗人似乎看到月亮在动,一个“破”字赋予了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1分)花朵在风中摇曳,月亮时不时洒下清辉,映照花树,形成花影,就像是花在摆弄花影,一个“弄”字写出了花的摇曳多姿。(1分)③营造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的月下残花图。(1分)
(2)①拟人。(1分)②弄,弄影,花被风所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1分)③写出了花的动感,(1分)看似花无聊,找花影逗趣,实则表现了诗人的苦闷无奈。(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结构的把握。C项“写在花园里”不当,后有“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诗人猜想风起后明日地上的场景,他并没有园中看见花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答题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第二步抓住诗句其中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可以从炼字(破、来、弄)赏析,可以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还可以从修辞(拟人)的角度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张先(990——1078)字子野,淅江吴兴人。他精于诗词。曾官至都官郎中。
这首词前有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俯。这两点说明当时忆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这首词有两个艺术特点。第一是感情激切,有一种郁结于胸的自伤和怅惘之情,不吐不快。
第二是“影”字传神。词人善于抓住“影”字来开拓美学境界。张先对“影”字情有独钟。据记载,当时人们送张先一个美称:“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无独有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浪淘沙》中有“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他们之所以对“影”字钟爱有加,这得归因于我国古代诗词追求朦胧意象美的风格。张先深知如此,一个“影”字传神地写出了“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份应该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25.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6.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4分)
【答案】
25.清澈。(1分)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喜悦之中又含寂寞孤独(落寞抑郁)之气。(2分)
26.比喻手法(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2分)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南朝梁沈约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 :“洞彻随深浅 ,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的确是清澈的,然而,与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 ,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将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倒影在清溪之中游走,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雪
[金] 史肃
丰年不救两河饥,腊尽才看小雪飞。
谩说①春来膏泽好,其如垄上麦苗稀。
空花只解惊愁眼,湿絮宁堪补败衣。
颇笑西台瘖御史②,日斜骑马踏泥归。
【注】①谩说:休说。②西台:御史台。瘖:哑,此处有沉默不能语之意。
24.颈联的描写对象是什么?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
25.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24. 颈联的描写对象是雪,(1分)“空花”和“湿絮”都借指雪。(1分)“只解”说明迟来的雪只能使饥寒交迫的百姓更添忧愁,“宁堪”意为似棉絮一般的雪花无用,又不能填补破烂的棉衣。(2分)
25.首联说两河地区饥荒,而直到腊月将尽(年末)才盼来一场小雪,写雪来之晚,展现出诗人心情焦虑(1分);颔联、颈联写迟来的春雪对农业生产、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都无济于事,表达出忧虑、失望之情(2分);尾联写到诗人作为御史,面对饥荒灾情却无能为力,只能踏雪回家。诗人沉默不能语,只得自嘲自责,但在无可奈何中又包含着愤懑之情(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诗的题目已经提示了写作的对象为春雪,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答题时要看清题干,题干问的是颈联的写作对象,分析诗句“花”“絮”从外形上可知对象为“雪”。回答诗歌的颈联表达的含义抓住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来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免遗漏要点,应逐句逐联进行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态度一般可从题目、情感关键词、意象意境、细节描写、绘景色彩词、注释等着手分析。
此诗首联一个“才”字表明雪花来迟,诗人因两河饥荒而焦虑;颔联“谩说(情感关键词)”、麦苗“稀(绘景关键词)”,颈联“只解(情感关键词)”“宁堪(情感关键词)”写雪花虽来,但已经无济于事,表达了诗人的失望之情;尾联“瘖(注释)”字,说明诗人沉默不语,无可奈何十分绝望,只得骑马踏泥回家(细节描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