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回到下列问题。(7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25.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6.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

25.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声”的凄凉和村落的稀落,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2分)

26.①下阕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1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却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少年时期1分,现在1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题可通过仔细品读上阙的词句大意,来体会感悟其蕴含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由灯火、黄昏可体会出其昏暗的意境;“山头来去云”以来去飘然的云来衬托词人飘忽不定的凄苦之情;“鹧鸪声里数家村”,可抓住“鹧鸪声”、数家村来感悟,鹧鸪声声,暗含凄凉,“数”表现出了村子稀落萧瑟荒凉;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词句中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体会和感悟其营造的意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此类题根据词句的关键词来分析,如“挥羽扇,整纶巾”,可以联想到年少时像诸葛亮当年一样风流潇洒,意气风发的情形,故属于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由注释可知,“赋招魂”“多误身”皆为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由“如今憔悴”,同年少时的“挥羽扇,整纶巾”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突出表现的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来表达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答题时,可先结合词句分析,再答作者思想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24.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本诗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你找出来并加以赏析。(4分)

2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后两句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的情感。(4分)

【答案】

24.“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景象(2分),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2分)。

25.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要与诗友一醉方休,“须尽醉”率真豪爽,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情感真挚热烈。(2分)还有借酒化解悲愁,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暗“字有”使……变暗“的意思,起句中用一“暗”字,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时的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5分)

秋 思(张籍)            秋夜曲(张仲素)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漏:计时用的漏壸。

24.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诗写了生活中的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25.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3分) 

                                             

【答案】

24.开封;表达了对家乡(或家人)的深切思念,恐怕匆忙中没把话说尽。

25.①描写的对象不同,前为游子,后为思妇;②感情不同,前为游子思念家乡之情,后为妻子思念牵挂丈夫之情;③写法上,前叙述为主,寄情于事,后描写为主,借景抒情。

【解析】

24.

试题分析:抓住题目“秋思”与“欲作家书意万重”就不难揣摩出诗歌的情感——思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为比较鉴赏题。分析时可从表现对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切入,分析时要具体,要联系诗句内容展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后面小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20.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1分)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了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分)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1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28.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28.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4分)

29.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4分)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第二问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回答第一问时要抓住典型意象来分析,回答第二问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中渲染或对比是术语,一定要准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鉴赏时抓住诗中“抱病起登江上台”,“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这三句加以揣摩。其中“抱病”“萧条”“干戈”是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下列三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__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仓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20.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迥然不同,分别说明二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及其持此态度的原因(6分)

21.__的诗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可是在此前,蒋介石却存在国共两党划江而治的阴险居心。请结合这一背景和鸿门宴的故事,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深刻含义。(5分)

【答案】

20.杜牧:对项羽自刎持否定态度。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遭遇挫败不灰心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3分,大意对即可。)

李清照:对项羽自刎持肯定态度。因为人要有骨气,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3分,大意对即可。)

21.应乘胜追击国民党,解放全中国;不应像鸿门宴上项羽放跑刘邦那样,留下无穷后患。(5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题乌江亭》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杜牧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项羽不该自刎而死,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易安居士和太史公一样孤苦,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对太史公笔下的项羽这样的好男儿深表同情,其实文中态度明确,肯定项羽自刎表现了他的骨气,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背景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鸿门宴的故事更是含义深刻,结合二者可分析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20.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1.“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0.时间顺序。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而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星空夜转低垂,时闻在缓缓推移,静夜在慢慢加深。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境界。

21.“候”字。“候”,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解析】

20.

试题分析:由“落日”到“明星”就可以确定时间顺序。由“大荒西”与“高复低”可以品味出阔大,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可以品味出静谧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应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

底处②凭栏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称。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葑:菰根,俗称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

19.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分)

答:

20.作者在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答案】

19.(2分)答案:古寺(林间寺)、架田(葑上田)、独鸟、夕阳、寒烟(答对四个给2分)

20.(4分)答案: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1分)诗人远远望去,暮色苍茫,昏暗树林里,寺院隐约闪现,犹如一幅画轴,幽深古朴;一块块零散的架田,就像棋盘上的一个个方格,宁静祥和。(2分)描绘出素淡幽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思想感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7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②“估客”指商人。③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8.下列对诗意领会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写的是船中常景:估客昼眠,舟人夜语,以潮生衬托浪静,烘托出诗人旅途中平静的情绪。

B.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C.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D.诗人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意脉相连,迂徐从容。

19.俞陛云《诗镜浅说》云:“其起句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请说说“远见……犹是……”这一句是怎样细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4分)

【答案】

18.A

19.江天浩淼,远见汉阳城郭,为看到行旅目标越来越近儿宽慰、庆幸;而江阔帆迟,还有整整一天的航程,为漂泊生涯而感到伤感、厌倦。(喜悦之情2分,旅途漂泊的厌倦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浪静潮生透露出诗人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抓住诗句中“犹是孤帆一日程”中“孤”字与注释中的“安史之乱”这一背景就可断定此处理解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解答时抓住诗句中典型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加以理解即可。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伤感、厌倦这样的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宋】晁补之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注】贵溪是信江的一段,它由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城南向西流约七百里入赣江。诗人写这首诗时,已被贬为监信州酒税。

16.前两句写了信江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3分)

17.后两句诗人是如何借水来表意传情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6.写了信江发源玉山,上游受到万壑千岩的阻遏。这为后面写信江无法继续东流,只能折而向西做必要的交代;也暗含自己仕途受阻被贬之意。(特点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7.信水西流本属客观现象,诗人却将它纳入自己的主观想象之中,认为信溪理解他这个逐臣西望京师之意,因此西流。诗人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哀怨、悲怜之情。(写出水西流与逐臣西望的关联2分,写出感情特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答题时要先解释前两句,然后再用合适的题概括话面特点,最后归纳思想感情。类似题答题步骤就是以上三步,不能仅答第一步的内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解释诗句内容,然后再分析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注意要理解出水与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