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7.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说“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请试述马的形象。(4分)
18.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说此诗是诗人“为自己写照”,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7.本诗中马有不凡的出身,/耳如刀削斧劈、嶙峋耸峙、状如锋棱的轮廓,/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忠诚勇猛的品性。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8.
①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里马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评分标准:1分,意思对即可)
②尾联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用 “万里可横行”,表达对马的期望和抱负;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评分标准:1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种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蓬勃向上的精神也正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它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所以说此诗是诗人“为自己写照”。
(评分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根据题干中“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一句,得出马的形象有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再结合诗句可总结出答案。《房兵曹胡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卓尔不群的志向与锐于进取的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这首明诗,同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8.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19.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答案】
18.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19.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确定了鉴赏范围“中间两联”,从“一鸟”“数帆”“雨下归舟”“暮风吹红叶”“残云”“旧楼”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句子。景色凄凉,由此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凄凉沉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题干中“怎样表达”“凄凉心境”,就是在提示学生考虑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小题1】可以明白是人借景抒情,尾联中“谁与问”直抒胸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新嫁娘词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注,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旧俗,新嫁娘到夫家,在第三天要下厨做菜。
19.从本诗可以看出新嫁娘有何特点?(3分)
20.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地位较低。由此看出,本诗的深层含意是什么?(5分)
【答案】
19.机灵聪敏,颇有心计(3份)
20.作者抒发屈居卑下、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或者告诫新入吏者,要入境问俗,主动适应新的环境。(5份)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作品人物形象特点,可根据诗歌中新嫁娘的言行举止和对新嫁娘的描写来体会她的形象特点。“洗手作羹汤”“遣”表现出新嫁娘机灵聪慧,有心计的形象特点。答题时,可通过分析新嫁娘的言行举止来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来了解作者的心境,由于作者地位卑下,处处要小心行事,所以,本诗歌借新嫁娘刚入婆家这个新环境的一些做法来告诫新入吏者,要入境问俗,主动适应新的环境。答题时,要结合着作者写作目的来答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22.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3.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22.“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
23.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荒凉意象与全诗情感基调不矛盾: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诗人采用了反衬手法,以冷落荒凉的真实之景,有力地表现了大禹的气魄与功绩。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是炼字题。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点明最为传神的两个字,其次解释两个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其次把该字放回句子解释句子的含义,最后总结表达效果或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干,看清题目要求,有几问?问了什么?并且要注意题干中的隐含提示,如本题,“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这些意象组成景象,“全诗的情感基调”这是情感,这就提示学生这个题实际考查的是“景和情”的关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9.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5分)
20.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
19.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5份)
20.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能表现风活动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作答。如“驱烟”、“卷雾”、“起松声”等动态景象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风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答题时,要点出“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点出“拟人化的描写”,分析运用拟人的手法所表达的效果。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角度分析作答。写风赞美风的精神,是为了抒写诗人像风一样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答题时,要先点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形象特征。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黄牛峡静滩声转”运用了以静衬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静”“动”来分析作答。“白马江寒树影稀”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分析时,可结合着“寒树影稀”体现的凄凉之景,与诗人的孤寂伤感的基调一致性进行分析;还要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角度进行分析,“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最后,要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8.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19.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答案】
18.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19.比兴手法。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形象特点。要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弄清什么意思,然后运用类似的词语表达出来即可。如首联对“兰”的描写运用了“春葳蕤”,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用葳蕤来描绘兰,意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对“桂”的描写运用了“秋皎洁”,皎,洁白;洁,干净,清洁,多指人品精神等。 用皎洁来描绘桂花,意在开在秋季,富有洁净清雅之品性。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为比兴。答题时,要先答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的理解,通过对兰、桂的品性“葳蕤,皎洁”是它们的本性的分析,答出诗人以花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琏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4.这首诗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15.有人认为,这首诗在锤炼字句方,显出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4.颔联、颈联着力描写金陵的秋光,小鸟独栖沙洲,秋雨淅沥,江帆归舟,晚风萧瑟,吹落红叶,寒云密布,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秋景图,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15.同意,本诗用“萧萧”“惨惨”,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请、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况,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属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类。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答题步骤:
1、概括景象(意象)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属鉴赏诗歌的语言类。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 ﹕ 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涛,然后回答问题。
游洞庭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4.简要分析首句中所写洞庭湖水的特点及作用。(2分)
15.简析第三句中“赊”字的妙处。(4分)
16.有人说该诗尾句“将船买酒白云边”是“似无理而实可玩味”,联系全诗,说说理由。(4分)
【答案】
14. 能见“无烟”说明洞庭湖水光明、澄澈。湖光月色激起诗人下一句的羽化遗世之想。
15. 把洞庭湖拟作慷慨好客而富有的主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人格化,人与自然对话,十分亲切;诗人向洞庭赊月色,也见诗人把洞庭视为知己。
16.看似无理: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实可玩味:“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与第二句“耐可乘流直上天?”中的“直上天”的相呼应。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诗人夜里来到湖上,能见“无烟”,这表现了湖上的光明。诗人没有写月,而已得“月色”,用词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澈如画。湖光月色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的想法,据此首句的作用比较明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赊”字的用法看起来好像很无理,“月色”不可能“赊”,也根本用不着去“赊”,然而用这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犹如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可见诗人把洞庭视为知己。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赊”字运用了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诗人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也是看似无理,而实际上值得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诗人遥看湖畔酒家,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诗人说“买酒白云边”,表现了湖面的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蝶 恋 花①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②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①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在《沁园春》一词的小序中曾写道:“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②即无奈。
24.上片作者以月为喻,表达了主人公哪些深意?(3分)
25.下片对“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描写用意何在?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4.用月亮缺多圆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的深意(或“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的深意吧”)。扣“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后两句,用始终皎洁的月亮这个比喻,表明对妻子忠贞不渝的感情。扣“不辞”“辛苦最怜”;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妻子奉献一切的深意。扣“为卿热”。
25.是为了反衬(1分,答成“乐景写哀情”亦可)。用燕子在帘间呢喃的浓情和喜悦,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愁苦。(扣“秋坟愁”,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词即先从"天上月"写起。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园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试题分析: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结语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