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8.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4分)
1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案】
18.①天色已晚。"晚钟鸣上苑" ②下起细雨。"疏雨过春城"
19.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诗歌的标题“待储光羲不至”的“待”以及尾联“临堂空复情”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作答。一个“待”字体现了诗人盼望友人到来的期待之情。“临堂空复情”体现了诗人久候不到的怅惘之情。第二问,要紧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作者从被贬之地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8.结合全诗,试分析作者“愁”的具体内容。(4分)
19.请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8.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宦海沉浮,有茫茫身世之感,更兼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又有岁月蹉跎的嗟叹;(1分)写到除夕夜客居他乡,入梦追寻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孤灯陪伴,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又添新愁;(1分)接着诗人通过天气描写,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愁苦;(1分)最后更是抒发了绵绵的乡愁。(1分)
19.尾联展开想象(或答“对面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解析】
18.
试题分析:结合诗句,首联中“道途熟”“ 老去空更”表明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的感叹,颔联“乡梦碎”“惨灯”“永夜”“客愁新”点明思乡、孤独寂寞情感。颈联描写天气,眼前天阴雨雪和想象春光明媚形成反衬,表明羁旅艰辛。尾联想象家中儿女对自己的思念,实则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诗歌表达方法的鉴赏。诗人思乡念人,却想象家中儿女对子的思念,更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类似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这种表达方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吟笼莺
清·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 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 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 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9.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4分)
20.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9.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
20.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展翅高飞,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怨恨(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手法2分,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能表现黄莺在笼里的情形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栖栖”“惊”“啭”分别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声音方面来表现出了黄莺在笼中栖息、焦躁不安、悲啼的情形。答题时,结合着对关键词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该诗歌借黄莺束缚在笼中不能展翅高飞来寄托诗人追求自由不得的不满,从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这种表现手法即为托物言志。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2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云对宿”与“月相寻”很容易确定拟人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联“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的内容,再结合注释①中“罢官后常到此游憩”就可揣摩出诗人这样说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2.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3.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22.(3分)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3.(3分)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展开即可。诗句中“露侵”“晓寒”是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句中“寂寞”与“虫鸣”就可答出“反衬”这一关键术语。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
17.君知其难也, ? (《烛之武退秦师》)
18.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__《沁园春·长沙》)
19. ,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20.满载一船星辉, 。 (徐志摩《再别康桥》)
21.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班固《荆轲刺秦王》)
【答案】
17.焉用亡郑以陪邻
18.携来百侣曾游
19.到了颓圮的篱墙
20.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1.士皆嗔目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名句默写应的: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本题在解答时应关注“陪邻”、“ 携”、“ 颓圮”、“ 篱墙”、“ 斑斓”、“ 嗔”等字的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牧牛图①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5.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三字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3分)
16.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3分)
【答案】
15.(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1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对战争的厌倦之情。(2分)。
16.(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1分)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如果你对这道题的答案进行了整理,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题答案都是三点,其中第一题思路分别是,似流水这句话特殊在什么地方;然后代入诗句解释字面义和言外深意;最后指出表达了什么情感。第二题思路是先答是什么,再说为什么,最后解决怎么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赏析诗歌意象意境。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7.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4分)
18.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7.①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一联1分)
18.(1)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移情,③拟人,④虚实结合。 (2)①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②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答出两种2分,分析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题干要求中的“依次”,因此要逐联解释。揣摩情感时抓住诗中“一年两度锦江游”“山牵别恨和肠断”“今日因君试回首”这几句即可。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中间两联明显是写景,因此较易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根据“芳草有情”“山牵别恨”很容易答出拟人。选择手法时应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8分)
章台夜思
韦 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19.“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20.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答案】
19.“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拟人手法1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指出作用“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给3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但能准确指出作用给1分。)
20.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同意”得1分;能指出“选取了引人‘思’的意象”(或“三、四联直接描写‘思’的内容”)得1分;举例准确得1分;“思”的内容表述正确得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幽怨的清瑟在长夜中低徊,那围绕着琴弦而弹奏出的声音,有如凄风苦雨的哀鸣。修辞手法:拟人。1、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古诗词中“写景必显,写情必隐”,首联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2、试想,就连没有生命的清瑟都充满着幽怨,连瑟声都充满了凄风苦雨般地悲切,脆弱的人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通过拟人修辞,一方面将要表现地感情深化,一方面使愈表现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易于理解。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试题分析:作者简介: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译文:
长夜中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好象风雨绕弦无尽凄楚悲哀。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
韶花宛若芳草经秋业已衰落;当年深交老友也都绝迹不来。
寄给亲眷家书正愁难以发出,尽管传书秋雁又从北塞南回!
赏析:
这首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夜听瑟声,接着写听到悲凉的楚角,勾动了游客怀“思”。诗的后半,即为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秋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习题。(8分)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8.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19.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那些抒情方式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案】
18.8分)(1)①身处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事,④漂泊天涯,⑤秋景凄凉(答出四点即可,一点一分)
19.(2)①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分)②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结合诗句可知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综上种种怎不让人心乱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本题可从诗句中把握抒情方式,首联虽为景语,而景中宛然有诗人自己在,故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