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城 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6.两首诗都写了“急雨”,但突出“急雨”的手法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7.请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内容、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
26.①《西楼》主要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北风卷过,雷声震耳,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急雨的到来。 ②《城南》主要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水满堤”指急雨使秦淮河水涨而与堤岸相平,从侧面突出雨量之大;“乱山高下路东西”正面描写急雨来势之猛,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去。
27.①内容:《西楼》描写雨前海浪如云、北风劲吹、雷声阵阵的景象;《城南》描写雨中水满堤岸、雨倾乱山,雨后桃李零落,青草翠色欲滴的景象。 ②情感:《西楼》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豪情,开阔的心胸,一个“卧”字,也尽展诗人的雍容气度。《城南》通过与“桃李花开尽”的对比,表达对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强,难以摧毁精神的赞颂。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两首诗突出“急雨”手法的不同,因此答题时应着重从“手法”方面考虑。《西楼》没一句正面写“急雨”,因此可从“渲染”“烘托”方面分析;《城南》第一二句正面写“急雨”,第三四句侧面写“急雨”,因此可从正侧结合方面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有何不同,回答时应从这两方面分别回答。内容方面可根据两首诗描写的时间、描写的状况来区别,情感方面可根据两首诗的诗句来揣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7.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8.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
17.B
18.D
【解析】
17.
试题分析:“都贴切”表述有误。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朦胧”的景象。另外,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和”字再现了洞庭湖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认为“都”贴切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范文侧重于托物言志:由虚拟的景物来渲染主观感受,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而刘、雍两首诗只侧重于山水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个宁静、秀美、和谐的境界,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两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作品立意不同,读者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因此说“宠辱偕忘”的分析是不当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15.B
16.C
【解析】
15.
试题分析:“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往来”。解释诗句意思,要把它放到整首诗中去理解,同时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A项第一联是描写李凝居住的环境,突出写了“幽”字,暗示了李凝隐者的身份,因而正确,这一句是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刻画环境之“幽静”,的确是以响衬静,这一句是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是从表达方式上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正确的。但首联是描写幽居的环境,是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因而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不正确的。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及阅读效果,感情无跌宕,注重炼字,所以读来回味无穷,因而正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1.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番暮春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答案】
21.本诗前两句诗人借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描绘出鸟稀花落、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暮春之景。
22.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鸟稀花残来突出幽竹的“不改清阴”之情志(2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西岩:湖南永州西山。②欸乃:摇橹声。
22.“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 一句的句意。(2分)。
23.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
22.拟人 云无心以出岫
23.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志趣高洁,又略显孤寂的情怀。(2分)诗中用“汲清湘”、“燃楚竹”来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3.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
22.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3.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前两句找出构成画面的意象关键词,一般都是找描写景物的词,如秋声(秋风)、古木、荒祠、潦清(雨水)等意象;第二问,可在感悟整首诗歌的意境基础上,结合着这些意象词,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如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等;由这些画面可以体会出所营造的氛围是萧瑟凄凉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通过诗歌注释可知运用了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满身尘土”“拜”点出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最终步卢生后尘的结局。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典故来分析“卢生”所体现的讽刺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雨
杜牧
连云接塞添迢递①,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注】①迢递:遥远。
18.赏析首句中“添”字的妙处。(4分)
19.诗歌是如何写“雨”的?请以末两句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8.(4分)雨水迷蒙,天地间似乎连成一体,给作者增添了距离遥远的感觉。(2分)“添”字看似不合乎实,但又实实在在地写出孤客的漂泊之感。(2分)
19.(4分)末两句通过听觉来写雨(或侧面描写)。(2分)之所以知道“窗外有芭蕉”,是因为一夜雨声不绝于耳而致孤客“一夜不眠”,这种声音加剧了孤客内心寂寥、凄清之感。(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添”,在句子中是增添的意思。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雨水迷蒙,天地相连,给人增添了距离遥远的感觉。一个“添”字表现出了作者漂泊寂寞的心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关键词来理解。“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一句中没有“雨”字,但通过“一夜不眠”“耳”“窗外芭蕉”就让人联想到了一夜雨打芭蕉的情景,给人以画面感。在表现手法方面,可以从侧面描写或者从听觉来描写雨的角度作答。写景是为了写情,作者从侧面来写一夜雨声,衬托了内心孤寂凄凉之感。所以答题时,可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18.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4分)
1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案】
18.①天色已晚。"晚钟鸣上苑" ②下起细雨。"疏雨过春城"
19.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诗歌的标题“待储光羲不至”的“待”以及尾联“临堂空复情”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作答。一个“待”字体现了诗人盼望友人到来的期待之情。“临堂空复情”体现了诗人久候不到的怅惘之情。第二问,要紧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作者从被贬之地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8.结合全诗,试分析作者“愁”的具体内容。(4分)
19.请对“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8.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宦海沉浮,有茫茫身世之感,更兼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又有岁月蹉跎的嗟叹;(1分)写到除夕夜客居他乡,入梦追寻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孤灯陪伴,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又添新愁;(1分)接着诗人通过天气描写,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愁苦;(1分)最后更是抒发了绵绵的乡愁。(1分)
19.尾联展开想象(或答“对面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解析】
18.
试题分析:结合诗句,首联中“道途熟”“ 老去空更”表明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的感叹,颔联“乡梦碎”“惨灯”“永夜”“客愁新”点明思乡、孤独寂寞情感。颈联描写天气,眼前天阴雨雪和想象春光明媚形成反衬,表明羁旅艰辛。尾联想象家中儿女对自己的思念,实则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诗歌表达方法的鉴赏。诗人思乡念人,却想象家中儿女对子的思念,更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类似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这种表达方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吟笼莺
清·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 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 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 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9.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4分)
20.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9.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
20.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展翅高飞,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的怨恨(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手法2分,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反复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能表现黄莺在笼里的情形的关键词加以分析。如“栖栖”“惊”“啭”分别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声音方面来表现出了黄莺在笼中栖息、焦躁不安、悲啼的情形。答题时,结合着对关键词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该诗歌借黄莺束缚在笼中不能展翅高飞来寄托诗人追求自由不得的不满,从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这种表现手法即为托物言志。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