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25.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6.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5.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6.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2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7.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8.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夜深知雪重”的?(4分)
【答案】
27.“自”是自由自在的意思;“横”字表现船漂荡横陈的情景。这两个字既写出了渡船因无人而随春潮漂荡的情态,也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28.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方面写“雪重”。
【解析】
27.试题分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自"字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用一"自"字,体现着悠闲和自得;横:指随意飘浮。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试题分析: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一要立足于整体,二是把握关系。这首诗,诗开头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全用侧写。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诗的后两句,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25.请分析一二句中“断”与“复”两字的妙用。(4分)
26.按照常情,三四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地写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认为这样写合情理吗?为什么?(6分)
【答案】
25. “断”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苦闷处境和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复”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6.合情理。因为作者贬居岭外,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接近家乡之后,这种矛盾心理变得更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解析】
25.
试题分析: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22.“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分)
23.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2.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3.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__之痛故乡之思。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枪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写法上,前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后两句用环境反衬乡心,手法变化,效果极好。
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23.
试题分析: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末联故意宕开,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5.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
26.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4分)
27.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5.夏季(1分),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1分)。
26.“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2分)“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2分)。
27.“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2分);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2分)。
【解析】
25.试题分析:每个季节都有其代表性的事物,“青苔”“绿树”等就是夏天所固有的事物。就“风”来讲,东风指春天;西风,指秋天;南风,则指向夏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着重从表情达意上来简析“偷”与“径”两个字的妙处。从手法上来看,这两个词,都是用了拟人手法。因此,要按着这一路径,来简析南风的特点:“偷”字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径,是径直,突出了南风的爽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试题分析:诗人以雨后的景象开头,这景象的明显特点是周围的地上都长满了青苔。意味着现在是久雨刚晴,隐含着一种欣喜之情。而读者从“满地”一词就可想像得到眼前是一片苍翠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就显得颇有生意。同样,绿树也因雨而更加青翠,人也因雨而暂时驻足,少了走动,那么,在这安静的环境中美美地睡一觉,也便合情顺理了,所以前两句虽然只写了周围的环境,但蕴涵着许多因果关系,表现了闲适自如的日常生活片段,然而,写得诙谐而有创意的还是最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4.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15.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16.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答案】
14.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15.以动衬静(2分) “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1分)
16.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石泉远逾响”, “逾”字,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试题分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30.“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答:
31.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4分)
答:
【答案】
30.“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评分标准:拟人手法1分;内容1分;作用:渲染气氛,1分,为全诗定下了基调,1分
31.同意。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入胜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意境。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当秋节,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怀人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解析】
30.试题分析: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诗句中的“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所以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应着眼于拟人的修辞功能,同时还联系到这两句诗来分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试题分析: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 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城 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6.两首诗都写了“急雨”,但突出“急雨”的手法却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7.请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内容、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
26.①《西楼》主要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北风卷过,雷声震耳,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急雨的到来。 ②《城南》主要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水满堤”指急雨使秦淮河水涨而与堤岸相平,从侧面突出雨量之大;“乱山高下路东西”正面描写急雨来势之猛,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去。
27.①内容:《西楼》描写雨前海浪如云、北风劲吹、雷声阵阵的景象;《城南》描写雨中水满堤岸、雨倾乱山,雨后桃李零落,青草翠色欲滴的景象。 ②情感:《西楼》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豪情,开阔的心胸,一个“卧”字,也尽展诗人的雍容气度。《城南》通过与“桃李花开尽”的对比,表达对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强,难以摧毁精神的赞颂。
【解析】
26.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两首诗突出“急雨”手法的不同,因此答题时应着重从“手法”方面考虑。《西楼》没一句正面写“急雨”,因此可从“渲染”“烘托”方面分析;《城南》第一二句正面写“急雨”,第三四句侧面写“急雨”,因此可从正侧结合方面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有何不同,回答时应从这两方面分别回答。内容方面可根据两首诗描写的时间、描写的状况来区别,情感方面可根据两首诗的诗句来揣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7.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8.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
17.B
18.D
【解析】
17.
试题分析:“都贴切”表述有误。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朦胧”的景象。另外,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和”字再现了洞庭湖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认为“都”贴切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范文侧重于托物言志:由虚拟的景物来渲染主观感受,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而刘、雍两首诗只侧重于山水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个宁静、秀美、和谐的境界,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两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作品立意不同,读者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因此说“宠辱偕忘”的分析是不当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15.B
16.C
【解析】
15.
试题分析:“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往来”。解释诗句意思,要把它放到整首诗中去理解,同时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A项第一联是描写李凝居住的环境,突出写了“幽”字,暗示了李凝隐者的身份,因而正确,这一句是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刻画环境之“幽静”,的确是以响衬静,这一句是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是从表达方式上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正确的。但首联是描写幽居的环境,是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因而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不正确的。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及阅读效果,感情无跌宕,注重炼字,所以读来回味无穷,因而正确。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