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32.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5分)
33.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
32.催,催促,温和美好的春气催促着黄鸟鸣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气的美好黄鸟鸣叫的悦耳动听。转,转动,明媚的阳光在绿苹上欢快地跳转着,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阳光写成动态,体现了水面上绿苹在阳光下轻微晃动的情景。
构思新颖,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新奇的感受。
33.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万物新生富有生机的景象。承接上联的“物候新”三字,是对“物候新”的具体展开;又对下联中的“归思”做铺垫。对题目“早春游望”做了具体的描述,点了诗题。
【解析】
32.
试题分析: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北戴河
__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1.请写出两诗(词)中直接表现主旨的句子。(2分)
毛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试比较两诗(词)在景物描写上的异同点。(6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不同点: (4分)
【答案】
21.毛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2.相同点:两首诗都以大海为歌咏对象,意境都壮阔博大。不同点:毛词着重写大海本身的壮阔,曹诗则写了海边山、树、草,并以日月星汉衬托大海。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此类题一般都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所以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先仔细分析最后两句是否为主旨句即可。第一首,能抒发__对时代变换的豪迈气概的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第二首抒发曹操雄心壮志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反复品读两首诗歌,从所描写的景物对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两首诗歌描写的对象相同,都以大海为景物描写对象,意境相同,都壮阔博大;在分析不同点时,要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毛诗是直接描写大海本身,而曹诗是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海边山树草等来衬托大海。所以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李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2.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4分)
23.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边地的苦寒。(2分)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2分)
23.体现的是一种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以从诗句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五月”点明了季节正值春季,“雪”“寒”“无花”体现了边塞白雪皑皑、寒气逼人、没有百花盛开的景象,与春季应该有的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边塞的恶劣环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愿”表现了甘愿冲锋陷阵、夺取楼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答题时,可结合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6.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7.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7.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
26.
试题分析: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特点,可从诗歌中对人物的描写和陈述中来分析。“三年马不肥”,“载书归”“透卧衣”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答题时,可对这些能体现他清正廉洁的关键词句进行联想和想象,在分析中组织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藏”字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边塞风雪纷飞、人烟稀少的特点。“透”字给人以想象感,有力的表现了风大衣服单薄,从而从侧面表现出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25.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26.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4分)
【答案】
25.“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诗人的内心享受这难得的安闲悠然,“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统摄全篇。
26.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但有”一词正表露出诗人的隐忧。而且诗人又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__之语。
【解析】
25.
试题分析:要找出一首诗的“诗眼”,就是要找出最能体现全诗感情的字眼。本题中,全诗的前三联都是在紧扣首联中“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幽”字来写的。答题时,不光要答出诗眼,还要有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全诗所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全诗表面上写的好像是一种悠闲舒适的生活,可从尾联的“但有”和“更何求”二词仍可看出诗人的无奈和__。因此答题应持“赞同”的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24.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5.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答案】
24.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比喻1分,分析2分)
25.生活的艰辛(1分);仕途的不顺(1分);生命的衰老(1分);每条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首联意思。第一句写通宵达旦的雨,暗示作者也通宵未眠;第二句把作者的忧心比喻成雨中滋生的春草。回答时,既要写出所用修辞方法,也要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统观全文。在首联点出“百忧”之后,颔联写“心关桂玉”,说明担忧的是生活问题;写“运落__”,说明担忧的是仕途的不顺。尾联写“白发新添”,说明担忧的还有生命的衰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25.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6.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5.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6.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2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7.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8.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夜深知雪重”的?(4分)
【答案】
27.“自”是自由自在的意思;“横”字表现船漂荡横陈的情景。这两个字既写出了渡船因无人而随春潮漂荡的情态,也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28.用了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方面写“雪重”。
【解析】
27.试题分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自"字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用一"自"字,体现着悠闲和自得;横:指随意飘浮。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试题分析: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一要立足于整体,二是把握关系。这首诗,诗开头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全用侧写。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诗的后两句,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25.请分析一二句中“断”与“复”两字的妙用。(4分)
26.按照常情,三四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地写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认为这样写合情理吗?为什么?(6分)
【答案】
25. “断”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苦闷处境和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复”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6.合情理。因为作者贬居岭外,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接近家乡之后,这种矛盾心理变得更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解析】
25.
试题分析: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22.“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分)
23.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22.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3.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__之痛故乡之思。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枪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巨们为伍的坚贞节操。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息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写法上,前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后两句用环境反衬乡心,手法变化,效果极好。
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23.
试题分析: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末联故意宕开,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