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帝子:指滕王。槛: 栏杆
23.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4分)
24.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2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2分)
24.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2分,感慨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诗歌第一句应该译为滕王阁面对着大江与渚岸。这样自然可以看出“临”字的居高临下之势。居于其上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临江而视,可见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这里试题的第二步是在考查诗歌意象的辨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 从诗歌的后两联诗句“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中可以看出诗人抒发的应该是对事物变化,古代风流繁华已去,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此题重在对第二句及七八句诗歌的分析。第二句应该是对已往的帝子的繁华热闹的想象描写,属于虚写中见事物繁华,意在与诗歌的最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①,晓日明村坞②。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①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这里指水边山地。②村坞:村落。
23.“风惊夜来雨”在《藏海诗话》中宋人吴可说 “‘惊’字甚奇”,你怎么理解?(4分)
24.“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23.“惊”字。用了拟人手法,夜雨乍晴,沾在树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写活了小雨点,饶有情趣
24.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写心中感受,恰好今天心中无忧烦之事,信步走出,大自然便如热情好客的主人,捧出奇异的美景招待我,真让我欣喜不已又感激万分。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京”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惊”字。用了拟人的修辞;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把小雨点写的活灵活现。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从“无事”可知,是属于直接抒情或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可结合着对诗歌的内容的感知及诗句关键词加以分析,如“宾主”,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的热情好客写出来,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语句的大意的解说,来引出对自然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南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世。
24.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诗,简要回答。
25. “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24.诗人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春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2分)美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2分)(语意相近即可)
25.颔联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1分)颈联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南征之苦:年老多病,仍想报效朝廷,现实的命运却迫使他南征;(2分)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1分)(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诗歌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愁苦悲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尾联“百年歌自苦”是本诗的核心,诗歌从多方面“歌”了“自(己的痛)苦”,颔联写自己的漂泊之苦,颈联写自己老病南征之苦,尾联不被赏识没有知音之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32.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5分)
33.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
32.催,催促,温和美好的春气催促着黄鸟鸣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气的美好黄鸟鸣叫的悦耳动听。转,转动,明媚的阳光在绿苹上欢快地跳转着,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阳光写成动态,体现了水面上绿苹在阳光下轻微晃动的情景。
构思新颖,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新奇的感受。
33.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万物新生富有生机的景象。承接上联的“物候新”三字,是对“物候新”的具体展开;又对下联中的“归思”做铺垫。对题目“早春游望”做了具体的描述,点了诗题。
【解析】
32.
试题分析: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北戴河
__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1.请写出两诗(词)中直接表现主旨的句子。(2分)
毛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试比较两诗(词)在景物描写上的异同点。(6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不同点: (4分)
【答案】
21.毛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2.相同点:两首诗都以大海为歌咏对象,意境都壮阔博大。不同点:毛词着重写大海本身的壮阔,曹诗则写了海边山、树、草,并以日月星汉衬托大海。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此类题一般都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所以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先仔细分析最后两句是否为主旨句即可。第一首,能抒发__对时代变换的豪迈气概的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第二首抒发曹操雄心壮志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反复品读两首诗歌,从所描写的景物对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两首诗歌描写的对象相同,都以大海为景物描写对象,意境相同,都壮阔博大;在分析不同点时,要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毛诗是直接描写大海本身,而曹诗是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海边山树草等来衬托大海。所以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塞下曲
李白
__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2.这首诗歌的前两句是怎样描写边塞苦寒的?(4分)
23.从“愿”“直为”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边地的苦寒。(2分)五月的天山,白雪皑皑,千年不化,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在内地,这可是一个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季节。巧妙的对比凸现边地的苦寒恶劣。(2分)
23.体现的是一种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4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以从诗句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五月”点明了季节正值春季,“雪”“寒”“无花”体现了边塞白雪皑皑、寒气逼人、没有百花盛开的景象,与春季应该有的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边塞的恶劣环境。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分析作答。“愿”表现了甘愿冲锋陷阵、夺取楼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答题时,可结合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6.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7.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7.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
26.
试题分析: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特点,可从诗歌中对人物的描写和陈述中来分析。“三年马不肥”,“载书归”“透卧衣”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答题时,可对这些能体现他清正廉洁的关键词句进行联想和想象,在分析中组织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藏”字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边塞风雪纷飞、人烟稀少的特点。“透”字给人以想象感,有力的表现了风大衣服单薄,从而从侧面表现出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25.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26.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4分)
【答案】
25.“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诗人的内心享受这难得的安闲悠然,“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统摄全篇。
26.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但有”一词正表露出诗人的隐忧。而且诗人又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__之语。
【解析】
25.
试题分析:要找出一首诗的“诗眼”,就是要找出最能体现全诗感情的字眼。本题中,全诗的前三联都是在紧扣首联中“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幽”字来写的。答题时,不光要答出诗眼,还要有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全诗所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全诗表面上写的好像是一种悠闲舒适的生活,可从尾联的“但有”和“更何求”二词仍可看出诗人的无奈和__。因此答题应持“赞同”的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24.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5.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答案】
24.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比喻1分,分析2分)
25.生活的艰辛(1分);仕途的不顺(1分);生命的衰老(1分);每条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首联意思。第一句写通宵达旦的雨,暗示作者也通宵未眠;第二句把作者的忧心比喻成雨中滋生的春草。回答时,既要写出所用修辞方法,也要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统观全文。在首联点出“百忧”之后,颔联写“心关桂玉”,说明担忧的是生活问题;写“运落__”,说明担忧的是仕途的不顺。尾联写“白发新添”,说明担忧的还有生命的衰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25.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6.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5.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6.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2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首联的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凛冽的北风把野草吹得变成了白色,一片凋零。第二句写军事环境:胡人的马匹在边疆飞驰。明白了这意思,环境的特点便不难得出了。至于“作用”,则应联系全诗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对边将的描写进行分析。诗一开头便把边将放在一个军情紧急的恶劣环境中,然后用“戍楼月”来映衬“边将心”,暗写边将的思乡之情;写“霜露重”的“铁衣”、“岁年深”的“战马”,明写边将的戍边之苦。尾联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渴望和平的愿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