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禾 熟 宋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24. 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 (2分)
25.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案】
24.丰收(2分)
25.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而自己也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同时,诗人借这种看似悠闲淡然的场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或官场的不满。(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百里西风禾黍香”,放眼望去,百里农田尽收眼底。西风吹拂下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香气袭人。 “鸣泉落窦谷登场”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丰收秋景。(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要想理解三四句的“用意”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也就是注释中提到的“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老牛刚释了重负,如今横卧坡头啮咬青草,何其悠闲自在。对比作者经历,就会发现,作者是在借物抒怀,老牛有耕耘之债,自己有官场劳顿,“老牛粗了耕耘债”,自己也想卸却重负,诗人借这种看似悠闲淡然的场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官场的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词歌,回答后面问题。(8分)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23.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4.这首诗在内容表达上最突出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而剥削阶级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独自享乐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不满。(4分)
24.对比。干旱严重,百姓在焦急地祈雨与富人们沉醉于欣赏歌舞而生怕下雨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的极端腐朽堕落的本质。(4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是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此诗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幸存者
高凯
|
|
23.这首诗第一句用“走”描写暴风雨,有什么作用?(4分)
24.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4分)
【答案】
23.①使用比拟手法,与下句“拦腰撞倒”相呼应。②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暴风雨凶猛且持久。
24.①象征手法。小鸟的形象是一种象征,其意蕴指向人类社会,给予读者多元的联想空间。②拟人手法。小鸟遭受了“人世没有的伤痛”,就有了向人诉说的欲望,形象鲜明生动。
【解析】
2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做此题时可以省略第一步,第二步应从修辞手法上答题,“昨夜外面走过去一场暴风雨”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三步再从表达的思想情感入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通常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通过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本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象征入手,也可从修辞手法的拟人角度入手。
考点1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8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剎,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8.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4分)
1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4分)
【答案】
18. 不同:《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1分)本诗中,诗人因为贬谪之意太浓,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1分)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2分)(既要答不同之处,又要答相同之处)
19.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暮霭之中,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手法”1分,“意境分析”1分,“抒发的情感“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课外知识与课本巧妙结合。考查二诗异同之处。本诗写:把酒不知厌。是想借酒浇愁,以消被贬他乡在抑郁之苦和思乡之愁,虽病后初愈,但心情太重只得以酒排解。而《登高》中的杜甫,写久客他乡,艰难困苦,衰老愁苦,诗人对功业已经心灰意冷,想以酒浇愁,却因病不能饮酒,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愁苦之情。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内心的抑郁愁苦,都写病后登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景关系分析。而此关系在诗歌中无外乎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几种。看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愁与被贬的抑郁之苦。故颈联所写“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采用寓情于景手法。用暮色中的寒鸦,晚照斜阳,古刹,暮色秋草,荒城几个意象渲染一片萧瑟,沧凉,凄清氛围。寄托了作者的抑郁之苦和思乡之情。此类试题最好是先确定诗人于诗中抒发了何种情感,而后再看景是何景及二者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3.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4分)
24.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4分)
【答案】
23.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4.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类的炼字试题。颔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松树茂盛,行人归宅,很少人来访,柴扉紧掩,弥满着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注意答题时要考虑字的含义,字对意境氛围的作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整体结构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首先看本诗的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本题基本思路是景(写了什么景致,要描绘出来)+情(表达了何种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帝子:指滕王。槛: 栏杆
23.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4分)
24.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2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2分)
24.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2分,感慨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诗歌第一句应该译为滕王阁面对着大江与渚岸。这样自然可以看出“临”字的居高临下之势。居于其上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临江而视,可见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这里试题的第二步是在考查诗歌意象的辨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 从诗歌的后两联诗句“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中可以看出诗人抒发的应该是对事物变化,古代风流繁华已去,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此题重在对第二句及七八句诗歌的分析。第二句应该是对已往的帝子的繁华热闹的想象描写,属于虚写中见事物繁华,意在与诗歌的最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①,晓日明村坞②。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①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这里指水边山地。②村坞:村落。
23.“风惊夜来雨”在《藏海诗话》中宋人吴可说 “‘惊’字甚奇”,你怎么理解?(4分)
24.“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23.“惊”字。用了拟人手法,夜雨乍晴,沾在树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写活了小雨点,饶有情趣
24.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直写心中感受,恰好今天心中无忧烦之事,信步走出,大自然便如热情好客的主人,捧出奇异的美景招待我,真让我欣喜不已又感激万分。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京”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惊”字。用了拟人的修辞;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把小雨点写的活灵活现。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从“无事”可知,是属于直接抒情或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可结合着对诗歌的内容的感知及诗句关键词加以分析,如“宾主”,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的热情好客写出来,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语句的大意的解说,来引出对自然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南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世。
24.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诗,简要回答。
25. “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24.诗人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春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2分)美丽的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2分)(语意相近即可)
25.颔联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1分)颈联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南征之苦:年老多病,仍想报效朝廷,现实的命运却迫使他南征;(2分)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1分)(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诗歌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愁苦悲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尾联“百年歌自苦”是本诗的核心,诗歌从多方面“歌”了“自(己的痛)苦”,颔联写自己的漂泊之苦,颈联写自己老病南征之苦,尾联不被赏识没有知音之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32.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5分)
33.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
32.催,催促,温和美好的春气催促着黄鸟鸣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气的美好黄鸟鸣叫的悦耳动听。转,转动,明媚的阳光在绿苹上欢快地跳转着,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阳光写成动态,体现了水面上绿苹在阳光下轻微晃动的情景。
构思新颖,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新奇的感受。
33.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万物新生富有生机的景象。承接上联的“物候新”三字,是对“物候新”的具体展开;又对下联中的“归思”做铺垫。对题目“早春游望”做了具体的描述,点了诗题。
【解析】
32.
试题分析: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北戴河
__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1.请写出两诗(词)中直接表现主旨的句子。(2分)
毛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试比较两诗(词)在景物描写上的异同点。(6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不同点: (4分)
【答案】
21.毛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2.相同点:两首诗都以大海为歌咏对象,意境都壮阔博大。不同点:毛词着重写大海本身的壮阔,曹诗则写了海边山、树、草,并以日月星汉衬托大海。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此类题一般都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所以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先仔细分析最后两句是否为主旨句即可。第一首,能抒发__对时代变换的豪迈气概的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第二首抒发曹操雄心壮志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反复品读两首诗歌,从所描写的景物对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两首诗歌描写的对象相同,都以大海为景物描写对象,意境相同,都壮阔博大;在分析不同点时,要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毛诗是直接描写大海本身,而曹诗是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海边山树草等来衬托大海。所以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